Judging


評審介紹


1985 日本東京寫真專門學校-報導攝影科(藝術組)畢業,受到丹野章、深瀨昌久、森山大道等日本攝影名家的指導,奠定報導攝影的基礎。

於「皇冠出版社」集結首部著作《人間有情》,其信念為「結合報導文學和報導攝影,映現身處困阨的人性之美」,27年以來不忘初心,以社會參與自許,長年追蹤報導精神病院、九二一大地震受災家族、樂生療養院、多元性別平權,乃至後續沉潛於暗房,始終執著於親自沖放手感黑白照片。

遵循建構台灣攝影史的基調,陸續於史博館、北美館、臺博館策展及編輯其專書,為了上溯攝影源流的原點,遂聚焦於玻璃乾版底片的採集與研究,多年前曾為紙媒書寫「攝影家映像館」專欄等等,蓄積創作不輟的能量與知識系統,驗證了「開拓策展與論述經驗,不啻一個創作者自我實現必備的能量」。

■ 經歷
1985 「東京寫真專門學校」報導攝影科・藝術組畢業,師承丹野章、深瀨昌久、森山大道
1994 台北攝影節總幹事,策畫及召開「設立台灣攝影美術館的必要性」座談會
1996-98 擔任「台中攝影藝廊」執行長
1998-2001 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攝影史」研究專案主持人
2001-2005 中國時報「攝影家映像館」張蒼松專欄
2006 第29屆吳三連獎.藝術獎攝影類
2004 共六屆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審議委員
2012 策畫及召集「推動設立國家級攝影博物館公聽會」於立法院/紅樓舉行
2012- 共四屆「全國美術展・攝影類」評審委員
2015- 擔任「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諮詢與典藏委員
2018-2020 池上駐村藝術家

■ 個展
2003、2004 「繭中繭-在精神病院」及「家族記—台灣大地震滿五年」於東京銀座Nikon Salon展出
2006 「解放天刑」於台北縣藝文中心展出,支援樂生保留運動的一環
2017 於「台灣創價學會藝文中心」巡迴展出「張蒼松對影成三人」

■ 主要策展
1994 「為我們的影像歷史洗塵-玻璃乾版攝影展」誠品敦南店
2003 「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1 「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台北市立美術館
2018 「光影如鏡─玻璃乾版影像展」國立臺灣博物館


General Comments


評審總評





攝影的特質,本來就是能包含天文地理、人像、紀實、生態各種可能性的存在,而選用什麼樣的形式去傳達創作者的觀點、想法與思維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在五張一組的創作中可以看出三種構成方式,一種是故事性的敘事,一種是視覺上一致的群組照片,一種是發掘內在而歸納出同一種屬性的表現形式。

攝影近年已經逐漸發展為概念式攝影,最核心的價值在於情感的表達,每位創作者隨著年齡增長,隨著生活經驗的累積,慢慢地會找到最熟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長期關注的議題。就像現在數位科技如此發達,我仍然喜歡進暗房沖洗照片的手感。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graphy lie in the existence of all kinds of possibilities including astronomy, geography, portraits, documentary, and ecology. The selection of forms to express the creator’s perspective, opinion, and thinking is the key to standing out. In the creative works of five pieces,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composition. One is the narration of the story. Another is the group photos with the visual unity. Still another is the form of expression that explores the inner mind and sums up the similar attributes.

In recent years, photography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conceptual photography. The core value lies in emotional expression. With increasing age and accumulated life experience, every creator will gradually find the most familiar way to express his or her long-term concerns. For me, I still enjoy the texture of developing film in a dark room despite today’s advanced digital technology.


Committee Introduction


評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