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舊金山藝術大學 MFA 攝影碩士學位的韓筠青 Anna,於 2014 年創辦 ONFOTO STUDIO 攝影私塾與藝廊。Anna 作為一名攝影創作者她曾說過:「沒有作品對我來說是種傷害,因為我就成了『曾經』做藝術的人,而不是藝術家。」持續累積創作歷程超過 13 年的她相信一個人觀察這個世界的方法,將會決定作品本質的細緻度。本次與會攝影講座「攝影師作為說故事的人 —— 談談她所理解的「敘事攝影」以及在按下快門之前的敘事攝影又該如何鋪陳設計呢?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什麼是「敘事攝影」?
「在場有人不喜歡聽故事的嗎?」Anna 直接破題詢問在場的聽眾。
喜歡聽故事彷彿是寫在人身體裡的的本能,每一則人們說聽到的故事都是由現實演變而來的,細聽故事藉由別人的生活經歷,理解感悟和更好的靈活運用在自己的人生上。在場的人人都喜歡聽故事,但是要透過一張平面的影像讀到一篇故事,就很考驗攝影師在拍攝狀態時的構想及理念鋪成。
喜歡聽故事彷彿是寫在人身體裡的的本能,每一則人們說聽到的故事都是由現實演變而來的,細聽故事藉由別人的生活經歷,理解感悟和更好的靈活運用在自己的人生上。在場的人人都喜歡聽故事,但是要透過一張平面的影像讀到一篇故事,就很考驗攝影師在拍攝狀態時的構想及理念鋪成。
攝影師作為說故事的人 —— Anna 談「敘事攝影」講座活動現場|攝影:Morrie Wu
那麼,要如何拍出擁有「敘事攝影」概念的作品呢?
要如何讓作品説故事呢?一個完整的好故事,不只是依靠故事架及構邏輯敘述,更多時候還需要觀者的想像力,因此影像創作者(攝影師)在決定要以拍照呈現概念時就要明確的設立好可以建立情感連結、激發想像與創意的元素。Anna 提出自己在舊金山藝術大學求學時所拍攝的作品為例。
這張四方規格的影像中,瞬間聚焦眼球的便是這張被蹂躪撕毀的紙張、隱約可見的紙張中間的圓。儘管這張照片沒有任何人物,但觀者卻能不約而同地都能感受到被撕裂的紙張和不再完整卻想試圖拼湊的圓。光是上述的元素便可以傳達許多概念,雖然未曾用文字提及,但彷彿可以連結每個人都曾發生過的人生經驗。以上就是一件「敘事攝影」作品最初的雛形。
然而,在 Anna 交出作品之後卻被教授駁回了,教授表示一件太直白的作品,反而不易引人入勝,當人們一眼看透後就會轉身離開,因此一件有層次的敘事攝影作品要懂得留白,並且讓觀者能讀懂你的留白。
於是 Anna 再次重新「轉化」了第一張作品的元素,以相同概念重新創作了第二張作品。
然而,在 Anna 交出作品之後卻被教授駁回了,教授表示一件太直白的作品,反而不易引人入勝,當人們一眼看透後就會轉身離開,因此一件有層次的敘事攝影作品要懂得留白,並且讓觀者能讀懂你的留白。
於是 Anna 再次重新「轉化」了第一張作品的元素,以相同概念重新創作了第二張作品。
那麼,什麼是轉化呢?
以 Anna 的第二件作品而論,同樣的張四方規格的影像中,圓的意向改為帶刺的荊棘呈現,破碎但試圖拼湊的意向則是使用織布纏繞,破鎖的纖維落在一旁可以引領觀者臆測修復但相當不易的過程。整件作品的情緒相當清晰,維繫一段會讓自己受傷的關係如同用軟布包覆荊棘,正是這樣狼狽同時錐心刺痛的模樣。
故事需要想像、想像需要勇氣、轉化需要腦力
「有時候,你從具體的描寫對象上反而看不到作者想表達的真實內容,你要從『飛白』——也就是沒有寫到的地方去看。」——《小說課》
藉由 Anna 的兩幅敘事攝影作品,透過解析畫面中的元素、觀察物件之間的相關聯、試圖摸索攝影師的意念,最後讀懂屬於你個人理解的一篇故事,就是最完美的敘事攝影。作為觀者,下一次在觀賞攝影大賽的獲獎作品時,可以善用敘事攝影的思考邏輯來欣賞創作;身為創作者,再次拿起相機拍攝前,為自己想說的故事重新排演畫面中的元素,創作出透過畫面細語的故事吧!
藉由 Anna 的兩幅敘事攝影作品,透過解析畫面中的元素、觀察物件之間的相關聯、試圖摸索攝影師的意念,最後讀懂屬於你個人理解的一篇故事,就是最完美的敘事攝影。作為觀者,下一次在觀賞攝影大賽的獲獎作品時,可以善用敘事攝影的思考邏輯來欣賞創作;身為創作者,再次拿起相機拍攝前,為自己想說的故事重新排演畫面中的元素,創作出透過畫面細語的故事吧!

活動推薦
【攝影講座】攝影師作為說故事的人 —— 韓筠青 Anna 談「敘事攝影」
一張照片,可以講述幽微的意識,或表達強烈的情緒,有時候更像是被寄予豐沛情緒的短篇小說,等著觀者湊近閱讀。這場講座將從Onfoto Studio創辦人- 韓筠青 Anna 的創作切入,談談如何從生活、文學與電影汲取養分,置入自己的創作中......》活動報名請點此:
Read more
What'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