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8 影像藝術

攝影比賽的思考與挑戰——韓筠青 Anna 攝影專欄


SKM PHOTO 韓筠青 攝影

網路上有滑不完的「攝影比賽得獎攻略」,這篇文章想反過來討論,我們如何找到比賽的「隱藏鑰匙」,藉此拓展自己的視野與攝影履歷。文末推薦四項在台灣少有知名度,卻在國際上有一定的曝光度與公信力的攝影比賽,分享給各位作為未來的挑戰。

比賽的隱藏鑰匙

大學畢業那年,是我首次參加攝影徵件活動,一個月後,看見作品以明信片的尺寸印在雜誌內頁時,自信直接被當場加冕!只要是小小的肯定,對於熱愛攝影的人來說,都是最大程度的激勵!幾年之後,我得到了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的首獎,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得獎」如何作為進步的推力。我沒有很常投比賽,然而無論是否入選,我都會想辦法抓到評審的衣角,了解自己「入選/落選」的原因。

有次曾落選政府部門的創業比賽,但一般公文並不會解釋落選原因,我選擇直接打電話詢問,也因此獲得了完整的答案,發現原來自己油門踩到最底,卻開往錯的目的地。這「尋求解答的過程」,才是比賽帶來最重要的收穫,即使答案不一定令人滿意,我們從中得到的經驗就如關卡中的「隱藏鑰匙」,在我們面前開啟一個等待探索的新風景。

文章後半部提到的 LensCulture 攝影比賽,提供一項對投件者有利的加購選項:多付 $15 美元,可獲得評審對於自己作品的評語。如此一來,投件者不僅能明白落選/入圍的原因,更能掌握「未來進步的方向」。


2021 SKM PHOTO新光三越國際攝影聯展開幕活動

獎項作為攝影履歷(Photographic C.V.)的背書

我常常督促學員,需要累積自己的「攝影履歷」,而且「在精不在多」;只要入圍的獎項具有公信力,即使只放三、四項得獎紀錄,且年份的差異作為持續創作的證明,足以讓履歷具說服力。另一方面,如果有「只要投件就會得獎」的比賽,相信大家會慢慢失去興趣,獎項帶來的口碑與後續效應也不會提升。於是,我們不僅需要攝影比賽,更需要的是「值得挑戰的攝影比賽」。

比賽的規模與性質不僅豐富,落差也大,接下來特別針對藝術攝影(Fine Art Photography)介紹四項徵件/比賽活動,它們都有難度,但值得透過它們評估自己的段數。

「限定媒材」的攝影比賽(極為特殊!):美國 Soho Photo Gallery

位於紐約的 Soho Photo Gallery,是一間活躍五十多年的藝術攝影藝廊,他們最著名的兩項徵件比賽,都以「媒材」為先決條件:


圖片來源:Google Map

➊ Krappy Kamera Competition(廢物相機攝影比賽)


● 1998 年舉辦第一屆
● 18 歲以上、不限國籍都可參加
● 單張式比賽、不限主題
● 入選即可於實體藝廊展出(作品需裝裱寄去紐約)
● 有報名費



投件的必要條件為「使用很瞎的鏡頭(lousy lenses)」拍出的影像;機身不限,但不得使用古董相機或發霉的相機,因為「舊」不等於「瞎」。

主辦團隊相信,優秀的藝術家能用最低限的器材拍出有意思的影像,於是這場徵件比賽的目的,在於強調影像本身的藝術性並不絕對來自高昂的器材。

圖片來源:SPG官網|點擊連結進入 2021 得獎作品展:

Read more

➋ Alternative Processes Competition(古典顯影比賽)


● 2002 年舉辦第一屆
● 18 歲以上、不限國籍都可參加
● 單張式比賽、不限主題
● 入選即可於實體藝廊展出(作品需裝裱寄去紐約)
● 有報名費

古典顯影為十九世紀攝影發明之初的照片印製技法,主要使用陽光曝光。這項比賽沒有限定主題,但影像必須「強調媒材本身的特殊性」,於是每一年的得獎作品展,總是充滿令人驚艷的影像與技法搭配。




2021 剛出爐的首獎作品,利用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將影像顯影於葉片上,跳脫「影像只能印在紙上」的傳統思維。

圖片來源:SPG官網|點擊連結進入 2021 得獎作品展:

Read more

「限定主題」攝影徵件:美國 SHOTS MAGAZINE

已成立 36 年的 SHOTS MAGAZINE,不同於主流雜誌的高彩度光滑紙面,團隊著迷於黑白攝影的魅力與其特殊性,堅持整本雜誌使用黑白印刷。


圖片來源:SHOTS 官網



● 創立於 1986 年
● 不限國籍都可參加
● 每季一個主題
● 單張/系列作品徵件
● 入選作品收錄於下一期雜誌內頁
● 有報名費

最新一期主題為 Earthly Delights(人間之樂),只要你對於這個主題有藝術性、創意性的詮釋,都有可能被主編相中,與世界各地創作者並列出現在下一期的內頁中。

SHOTS 的閱讀族群涵蓋攝影愛好者、教育者、藝廊/美術館工作者、藏家等等,只要入選的作品,都能直接被同樣喜愛攝影的人看見。

Read more

「限定類型」攝影比賽:荷蘭 LensCulture

不同於「限定主題」,限定類型的範圍較大,只要形式上符合規範即可投件。LensCulture 獎項很少,入選的門檻相對嚴格,然而只要入選,即可獲得相當程度的採訪與曝光。


圖片來源:LensCulture 官網

● 2014 年起陸續開辦各項比賽
● 收件類型:街拍、肖像、黑白攝影、攝影新秀獎等
● 不限國籍都可參加
● 入選作品大量曝光於官網、網路媒體報導
● 有報名費
● 無論是否入選,可加購獲得評審針對自己作品的書面評語

有時候,我們對於得獎作品難免有疑惑,LensCulture 會於作品下方附上 Learn Why,點擊展開評審讓這張作品入圍的原因,無論我們是否同意評審觀點,這都是解惑的一種方式。

喜愛攝影的人,特別喜歡分享,攝影展的存在,讓我們看見更多好奇的眼睛:同樣的風景、同樣的主題,卻可以有無限種詮釋,唯有比賽能收納各種風格於一個平台,讓作品遇見彼此。


▉ 關於 韓筠青 Anna Yun-Ching Han
文學出身的影像創作者,同時以經營者、教育者,英文攝影書籍譯者身份生活於台北。

Anna 於 2011 年取得舊金山藝術大學 MFA 攝影碩士學位,2014 年於台北天母創辦 Onfoto Studio 攝影私塾與藝廊,以新一代教育者之姿開啟了台灣新型態攝影創作思潮,並與工作團隊致力於發掘、培養台灣本土新銳攝影師。

Anna 的攝影作品從情感出發,以 Storytelling(故事敘事法)以及 Self-portrait(自拍)的方式表述,並使用十九世紀古典化學方法(Historical Process)印製與展出。Anna 相信,以自己為本質的創作就像一段未知的旅程,可從中感受到生命的各種啟發與意義。

web|missannahan.net
FB|MissAnna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