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 其他

寫樸質美好的詞 唱親近彼此的歌-吳晟 專訪


是誰切洋蔥 吳晟 種樹詩人

「孩子呀!阿爸也沒有任何怨言。只因這是生命中,最沉重也是最甜蜜的負荷。」這耳熟能詳的詩句,正是來自種樹詩人「吳晟」的創作<負荷>,一手拿筆一手拿鋤頭的他,將情感透過筆尖注入詩句之中,他是疼惜孩子的爸爸、是敬仰母親的兒子、是關懷鄉土的詩人,更是腳踏泥土親手闢植一片樹林,以行動植根台灣土地的做田人。


從威權體制下耕耘出的愛

從威權體制下耕耘出的愛


吳晟回憶起童年,父母對他的影響是日漸月染的,受過日本教育的爸爸,秉持著「玉不琢不成器」的教育理念。「每學期只要換新老師,爸爸就一定會去學校拜託老師說:『我們這個小孩雖然很會讀書,但是請嚴格地教他!』」吳晟回想起父親在學業上對他的要求,說:「我父親從我年少就會不斷地與我談心,尤其是初中到高中的階段,那時因熱愛文學而荒廢了學業,但父親並不是反對我走文學這條路,而是希望我能將基本的學業顧好,擁有一定的學歷。」看似威權的爸爸對吳晟而言是最溫柔的存在,總是彈性調整自己和吳晟之間的關係,循循善誘地引導他。


「父親會私下跟我說,你媽媽很辛苦,她不擅於言語,你要多多體諒她。」吳晟分享成長過程中,父親不僅是溫柔而強大的後盾,更是他與媽媽之間的調和劑。


媽媽是不識字的生活詩人

媽媽是不識字的生活詩人


「2014年時,我們舉辦了純園音樂會,我的大哥特地從美國回台參加,他代表家族上台說話時,第一句話就說如果我媽媽會識字,她的詩一定比勝雄(吳晟)還要好一百倍!」談起母親滿是敬仰的吳晟說著。

吳晟的媽媽和受過日治時期教育的爸爸不同,她在田間勞動了一輩子,在烈日下耕種,在田畝間付出勞力,勤奮而努力的生活著,雖然不識字更不擅言詞,但舉手投足皆是生活智慧。

「清涼的風是上好的電風、我的手親像秤仔、我的目珠像尺。」吳晟說他的母親不懂詩,甚至是最反對他踏入文學界的人,但長年在鄉村的生活,讓她踏著泥土耕耘出人生體悟,字字句句都成了滋養吳晟文學人生的重要養分。


「不識字的阿媽不是詩人
不懂詩詞歌賦 風花雪月
辛勤的一生中
只知道默默奉獻堅韌的愛心」
—<阿媽不是詩人>

對於鄉土的熱愛不曾放棄


農村耕作的經驗與生活點滴灌溉出吳晟對鄉土的熱愛,其中影響他最大的是,1980年他受邀到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國際作家工作室。那是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各國優秀作家不僅在愛荷華切磋文筆,也交流關於國家大事的看法,吳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文化衝擊,成為他回國後沉潛再出發的養分。

「這段期間我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同時也再次省思自己的創作方向,更加確定自己要回歸土地,關懷自己所在的地方,把心放在台灣,將台灣顧得更好,才能放眼未來。台灣需要革新的地方還很多,該怎麼不斷進步反而成為我心中更重要的事情。」吳晟談起從國際作家工作室回來後心境上的改變,將創作力與心力投入鄉土,進而發表了《我不和你談論》這首詩。

「我不和你談論社會
不和你談論那些痛徹心肺的爭奪。
請離開書房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探望一羣一羣的農人
如何沉默地揮汗耕作」
—<我不和你談論>


推廣種樹不遺餘力

推廣種樹不遺餘力


吳晟以母親之名在溪州親手植闢名為「純園」的台灣原生樹林,同時也會將親手栽植的樹苗贈送至各地,盼望能夠讓更多人看見台灣原生樹種的美好,喚起大家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對我而言,愛自己的家鄉、土地與親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從未想過要放棄。」長年以來投入台灣植樹行列並捍衛土地的吳晟說,自己總是懊惱當初做得不夠完善,只因他不願錯失掉任何可以讓台灣更好的機會。


「對抗過酷暑、抵擋過寒流
哪有時間再感嘆
趁著早春時節
我們相約、一起來植樹
迎接雨水綿綿的滋潤」
—<與樹約定>

將心思著眼在整個台灣的未來環境,對於關懷鄉土從未有半點質疑的他說:「以前的海岸線都是防風林,而現在的海岸線卻為了開發而將防風林砍光,導致海岸線不斷退縮。所以我開始推廣種台灣原生樹種──毛柿,毛柿豐碩的果實對於農產品銷售非常有幫助,屬於台灣黑檀木之一,是全世界最硬的木材,它強大的抗風性更可供海濱防風。」吳晟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植樹的堅持與對土地的擔憂。對他而言,只要多一個人知道植樹之於土地的重要性,那就是台灣最幸福的事情了。


台灣就是我們共同的故鄉

台灣就是我們共同的故鄉


如果有人問起你的故鄉在哪裡?你會怎麼回答呢?是出生的地方,還是搬家多次後的居住地?「所謂的故鄉並不是只有農村,故鄉的概念應該是包括每個人住的地方,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故鄉。以前講到鄉土,大家直覺的反應就是農村,但其實每個人生活的地方就是鄉土的一部分,就是你的故鄉,當各自的故鄉連結起來時那就是台灣,因為整個台灣都是我們共同的故鄉。」吳晟認為我們踏過的每個鄉村,走過的每個城市,都是我們無可替代的家鄉──台灣,當我們對鄉土產生認同感,就會更懂得如何回饋這片土地。


我雖已老,世界仍年輕


談起晚年對生命的體悟,吳晟說:「許多詩人的晚年創作都充滿了傷春悲秋的喪志情懷,但我沒有這種感覺,我選擇順應自然老去。」因為只要仔細觀察大自然的循環就會發現,葉子掉落後就會有新的葉子發芽,這就是生命。吳晟一路走來秉持對土地堅信不移的愛,貼近土地的脈動,把台灣變得更好為己任,要讓世人看到台灣鄉土的美好價值。

「每一片落葉,輕輕鬆手
都是為了讓位給新生
如同逐年老去的我
在每一張童稚的面容
煥發的青春裡
找到生命延續的歡欣」
—<落葉>



專訪花絮

編:您是否希望透過這次【是誰切洋蔥】喚醒大家對於土地、親人或自己什麼想法呢?
吳:這次的展覽,我挑選了一些比較正面溫暖的詩句,只要能夠感動到一個人,或許就能對他有些啟發,這樣對於社會環境的推動就會有更多幫助。整個社會的改變是點點滴滴造成的,什麼時候會變成更大的影響不知道,所以只能盡量去付出,只要能讓多一些人看到,那就是影響的開始!



編:您曾出版過《農婦》一書,也寫過許多關於母親的詩句,請問母親對於您的創作是否有什麼看法呢?
吳:我要分享一個好笑的事,雖然我媽不識字,看不懂詩跟文章,但出版《農婦》時因為用她的照片當封面,所以她知道那是在寫她,後來那本書出版後造成了社會的小小轟動,之後還拍成電視劇。在找演員的時候,本來要找江霞來演我媽媽,但那時新聞局不准電視劇使用方言演出,江霞就覺得農婦不用台語演,要怎麼演出農婦的特質呢?因此後來換角,變成文英演我媽媽,演我的則是阿西!結果播出的時候我叫我媽來看,才看5分鐘她就氣噗噗說這在演什麼看不懂!還說演我怎麼沒找我來演!




編:您覺得自己對於鄉土的熱愛,是否有傳承給自己的子女呢?
吳:我的子女從小就跟我一起住在農鄉,從小到大都跟著阿嬤到田裡工作,我媽媽的身體力行跟言行不僅影響我,同時也對我的孩子有很大的影響。當孩子看到我那麼景仰母親,自然也會有樣學樣。像是吳志寧長大後舉辦了「純園音樂會」,他會那麼有熱情,就是因為他打從心裡尊敬阿嬤,想要把阿嬤從小到大所帶給他的感動跟大家分享,而這一切都是言行與身教的影響。




是誰切洋蔥・全台巡迴展


誠摯地邀請您, 透過多位藝術家的創作與觀點,
一同感受動人的情感與無限的關愛。

撰文|新光三越內容中心
圖片|新光三越、吳晟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