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2 其他

將聲音轉譯為藝術的符碼 -劉致宏 專訪


是誰切洋蔥 劉致宏 聲音地誌

城市裡車水馬龍的喧囂、大自然中的蟲鳴鳥叫、海浪拍岸聲……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聲音,不僅存在日常生活中,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若將抽象的聲音具象化,又會成為什麼樣的藝術符碼呢?藝術家劉致宏嘗試開啟對於聲音的想像,讓聲音不只存在於「聽覺」之中,以視覺創作再現聲音,勾勒出動人的生命脈絡。


記錄生活片刻的速寫計畫

記錄生活片刻的速寫計畫



「在創作脈絡上我分成三種不同的面向,像是裝置藝術、速寫繪畫、以及聲音地誌,但不管是哪種面向,這些創作面向都是並行的、無法用明確的時間點去區分,創作也不該只被媒材限制,從主題概念去延伸創作的形式的可能,作品自然會呈現最好的樣子。」對劉致宏來說,創作這條路很多時候是自然成形的,更是生命經驗的體現。


片刻:速寫計劃是心靈與生命經驗中的悸動



「『片刻:速寫計劃』的創作不設限場所,有時候是在客運上、公園裡或者是回到工作室後回想一整天覺得有意義的畫面,再利用速寫以直覺的筆觸描繪紀錄事物。」劉致宏將日常感知沉澱與轉化,以速寫式繪畫紀錄下來。談起執行「片刻:速寫計畫」的有趣經驗,劉致宏笑著說:「有次去韓國時,和韓國朋友及他的家人一起吃飯,那時我正在重感冒,他們卻叫我喝重口味且刺激的泡菜湯舒緩病況,這對於台灣人的生活經驗而言,是非常有趣的文化差異。」


從具象到抽象的聲音藝術轉譯


劉致宏積極參與海內外藝術駐村計畫,2015年到日本山口縣的山上駐村,那是劉致宏第一次在創作上感受很大的衝擊性。「在原始山林中,若是無法以過去習慣的方式創作,該如何將自身體驗與創作整合呢?反覆思考後,發現不如就地取材,利用當下現有的素材來創作,那就是自然裡最豐富的『聲音』,因此開始創作『聲音地誌』。」劉致宏透過聲音解讀日常中的聲音風景,結合人文、環境與個人體驗為創作。



談起「片刻:速寫計劃」到「聲音地誌」之間有什麼最大的不同?劉致宏說:「『聲音地誌』的創作比『片刻:速寫計劃』增加了許多感受性的抒發,轉譯聲音的創作方式,其實就像是將聲音切成文字、影像和素描三塊重組後經由閱讀重播聲音的想像,不是聽到,是看到。尤其是素描的繪畫方式在這計畫變得更加抽象。

聲音是超乎想像的感受

「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多以視覺為主要的感官體驗,若是將體驗放到聽覺上,則能感受到更多不同的故事。在紀錄跟分享聲音時會涉及到當地的人文地理,這時必須找更多的資料去考證,而聲音背後的故事會如同蜘蛛網般交織出整片的文化脈絡。」劉致宏認為,不管是把「聲音地誌」當作一本旅遊書,或者像是部落客在寫的分享文章,其中都有許多豐富又越嚼越香的底蘊。


跨媒材再現聲音之美


在創作中不斷挑戰自我,不被媒材限制的劉致宏,於「聲音地誌」大膽嘗試了許多有趣的媒材。「在台南沿海駐村時,常看到很多漂流木與蚵棚或保麗龍漂上岸,這時我就在想,如果用這些材料將聲音立體化,會不會很有趣?」劉致宏談起自己首度以木材質所創作出來的聲波轉譯作品。後來因緣際會下接觸到陶瓷與土,也將陶瓷作為媒材、試著呈現聲波的樣貌。



「在做桃園的聲音地誌一系列的作品時,我混和了海邊的沙與山上的土做成陶瓷的創作媒材,起初還因沙中有許多礦物質與貝殼碎屑,燒製後造成作品崩裂,經過一次次調整比例才成功的完成作品。」劉致宏透過就地取材與當地風土連結,成了「聲音地誌」中無可替代的浪漫。


聲音地誌背後溫暖的人文風土


在採集聲音的過程中,環境與動物不太會影響收錄的預期結果,但與人之間的互動卻是採集聲音時最不可預期卻又溫暖有趣的事情。「在澳洲雪梨駐村時,把創作重點放在人跟非人上面,非人的話是一隻住在植物園裡編號57的巴丹鸚鵡,每天錄音、玩耍與互動的時光至今仍令人難忘;人的部分則是當地的流浪漢,他們通常會寫一張牌子,介紹自己是誰,為甚麼在街頭徘徊等。在進行聲音採集時,我試著以交換幾根菸或是麵包、食物的方式和他們進一步交流,有些人會侃侃而談,有些則是沉默地讓我坐在身旁卻什麼也沒說。」劉致宏分享著每個聲音採集的背後,都能感受到各地人文風土的溫暖之處。


「一次到日本金澤駐村時,朋友帶我到一個偏遠的無人島,鄰邊的漁港有店家正在秤剛抓上來的松葉蟹,他們看到我拿著收音器材時本來有點抗拒,當朋友解釋我是藝術家在做聲音採集後,他們反而開始樂於分享更多跟漁獲有關的事情。『聲音地誌』跟著我到處旅行,它擁有很高的隨機性,有時候出去工作整天,不見得會收錄到有趣的內容,有時候只是隨興出門轉轉,卻能遇到超乎想像的收獲。」


用創作層層切開動人的洋蔥

用創作層層切開動人的洋蔥


不管是「片刻:速寫計劃」或是「聲音地誌」,都可以看見劉致宏從生活真實再譯的創作,其中「料理」更是將兩個看似不同的計畫串聯在一起。「料理這件事情是看似平凡但無可替代的存在,許多藝術家都曾經營這樣的主題,不管是料理之於藝術家、或是料理之於大眾,背後都會帶出一段關係和存在,這也是後來我定調這次展覽主題方向的原因。」層層切開創作之於料理的洋蔥,劉致宏深信每個創作都是與過往經驗的連結,藝術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存在,而是唾手可得、與日常並存的美好事物。




是誰切洋蔥・全台巡迴展


誠摯地邀請您, 透過多位藝術家的創作與觀點,
一同感受動人的情感與無限的關愛。

文字|新光三越內容中心編輯採訪
圖片|劉致宏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