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 其他

用圖文傳承情感的圖像小說家-阮光民 專訪


是誰切洋蔥 阮光民 圖文小說

「圖像小說」是一種用圖像來說故事的方式。與文字相比,多了生動的視覺展現;與戲劇相比,又多了些想像的空間與閱讀的期待,這正是圖像小說的魅力。圖像小說要能動人心弦,除了視覺上的講究外,貼近生活的故事、角色性格的細膩刻畫才是關鍵,台灣知名的圖像小說家阮光民,就是一位擅長用圖像小說傳遞情感的高手。

畫圖是自我療癒的過程,而圖文小說創作是一輩子的功課



阮光民從小喜歡畫畫,他選擇就讀廣告設計系,多元的題材與學習也讓他奠定創作的實力。對於圖像小說創作,阮光民率直地說:「不要期待所有人都會喜歡你的題材或作品,就算只有一百個人喜歡那也就夠了,如果因為這一百個人的推薦而讓更多人喜歡,那就是自己賺到了,因為這樣,自己更要努力精進地創作下去,讓更多人喜歡。」

在台灣漫畫大師賴有賢老師的工作室當助手,是阮光民踏進漫畫界的第一步。助手工作一做就是六年,雖然只能像影子般隱藏在幕後,但也讓他學到許多漫畫的技巧與圖像呈現的方式。當時台灣漫畫界的主流市場深受日本漫畫影響,充斥著熱血少年的輕狂,這令他感到很空虛。離開賴老師的工作室後,為了生活,他進入廣告公司過著白天上班、晚上創作的「斜槓生活」。


不能養活自己,要實現什麼理想都是空談

日以繼夜地工作對阮光民來說並不辛苦,反而是晚上畫畫時可以紓解白天的工作壓力,不過總有遇到要加班的時候。

晚上加班的時候我心裡一直不停的OS:現在應該是我畫畫的時間吧!」阮光民笑著說。不過這樣的時間並不長,對當時的阮光民來說,與其不開心又空虛地工作,還不如成為一個全職的漫畫家,於是便毅然決然地辭去工作。那個時候,阮光民還不知道這個大膽的決定,會對他的未來造成多大的影響。


職涯中的轉捩點

職涯中的轉捩點


「當興趣變成工作的時候雖然會有壓力,但畢竟是自己的選擇,當初會選擇放棄穩定收入的工作,也是因為興趣。轉全職後雖然可以整天畫畫,但不穩定的收入還是會讓人心慌慌的,不過這要靠自己努力去克服。那個年代,如果沒有出版社賞識,就得要靠參加比賽獎金來維持生活。」阮光民回憶的眼神有點朦朧。


夢想,是像夢一樣抓不到的,而理想卻是按部就班去做就能達成的

「東華春理髮廳」是阮光民創作生涯的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也是改變他說故事方法的起點。某個機緣下,他看到谷口治郎的漫畫及小津安二郎導演的作品,題材與內容很貼近生活,步調節奏也很緩慢,敘事方式並不激情卻很能引起共鳴,這種非主流市場的說故事模式,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我當時就想要以日常生活中真正會發生的故事做為題材,而不是那些打打殺殺卻不可能實現的劇情,於是我就開始尋找屬於台灣在地的素材。有一次我看到基隆一間『東華春理髮廳』,我不自覺地停下腳步開始想,如果這是一間由三個人合開的理髮廳,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於是,首次以日常生活故事進行創作的「東華春理髮廳」,推出後不但榮獲劇情漫畫獎的首獎,更被翻拍成電視劇且大受歡迎,這讓阮光民對自己的信心大增。


這部「東華春理髮廳」是阮光民思考最縝密、創作時間最充裕的作品,但是在創作的過程中還是充滿了挑戰與瓶頸。

「有天當我重新審視這個作品時,當下我就決定捨棄四、五十頁的作品重新再來,因為在創作時總是很用力去畫,有時候衝過頭了自己還不知道,等到回過頭來才發現一切都嚴重走樣,根本不符合常理……」



「創作者應該是個綜觀全局的導演,有時要忘我地投入角色當中,有時要將自己抽離來看這樣的互動與劇情是否合理,不能太主觀也不能太關注某個角色,要讓每個角色都能夠有自己的舞台。」阮光民接著分享他認為創作者應該扮演的角色與觀點。



越是在生活中不起眼的平凡小事,到後來都可能成為創作的養分

在開始創作的時候,為了要將角色形塑得更鮮活真實,阮光民養成了觀察生活周遭的習慣。對他來說,觀察是訓練也是練習,無論是穿著、坐姿、滑手機的動作,對創作都可能非常有幫助。

「就算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也必須要有基礎來支撐,不可能憑空想像出一切。」阮光民說。



要能夠細膩地呈現出每個角色之間的互動及情感,除了合理的邏輯架構,阮光民認為應該要細心去揣摩並投入角色中,想像自己如果是「他」會做出怎樣的反應與決定。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與經歷,此時就能夠為劇情加分。

「就像我在畫『天橋上的魔術師』時,就會思考,如果我是他,應該要怎麼做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那時我想起小時候看過在廟口賣藝、賣藥膏的『王祿仔』,總會用一些手法跟誇張的效果引人注意,我覺得這個魔術師應該也一樣吧?於是我就把小時候的記憶套用進來,讓畫面與角色可以更活潑、更貼近現實。」阮光民生動的描述著。


愛情在曖昧的時期最美,而談不成的戀愛最令人回味



雖然小說的主題是「天橋上的魔術師」,但在阮光民的心中,魔術師其實是個串場的角色;魔術師或許是其他角色的內心投射,或許是一個心情抒發的窗口,而這個角色會因為每個讀者各自的生活經歷,在閱讀時有不同的詮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與見解,所以創作者更應該保留一些想像的空間,如果都說穿了,那就沒意思了。」阮光民說。



創造文化傳承的舞台

創造文化傳承的舞台


從「東華春理髮廳」開始,阮光民的每部作品都以貼近生活的故事為主軸,並且為讀者保留自我想像的空間。這樣說故事方法的十分耐人尋味,不但讓讀者在閱讀時可以盡情想像,更能讓讀者在每次閱讀時有不同的感受。

這次的「是誰切洋蔥」前導展,特別復刻「用九柑仔店」以圖文小說中的樣式,對於不曾見過柑仔店的年輕朋友們來說是種新鮮的體驗,而對於曾經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觀展者來說,更是一個懷舊的媒介。


展覽是圖文小說的一種延續,讓讀者可以在看小說的同時,有機會透過裝置藝術,親身體驗更深一層的情境氛圍



「人是視覺動物,常常需要看到某樣事物,才會浮現某些回憶,這時候就需要這種展覽來創造連結的機會。當父母親對孩子說明柑仔店是什麼,在他們小時候發生了什麼趣事的時候,這種傳遞情感和回憶的過程,能建立親子間共同話題與羈絆的關鍵時刻,也正是這個展覽的重點。」阮光民對「是誰切洋蔥」這場展覽下了這樣的註解。


新光三越長年來積極地與台灣在地藝術家合作,希望透過更多元的呈現方式,將台灣的文化之美推向國際,也讓來到新光三越場域的貴賓們感受到濃厚的人情味。在此誠摯地邀請您前來體驗這場視覺饗宴,細細品味這份令國際稱羨的愛與美。




專訪花絮



編:對您來說,柑仔店是種什麼樣的存在?
阮:我覺得柑仔店的人情是一個時代的展現,或許已經不適用於現代了,但有些人與人互動的美好還是非常值得被傳承的。比方說在那個時代只要有人要搬家,知道的人就會自發性地去幫忙;又好比說有人倒在路上,以前我們會直接去扶他起來,但現在就會先想會不會是詐財。這就是因為時代在變,人們的相處方式也跟著在變。到了現代,柑仔店可以是一個文化傳承的媒介,成為上個世代的人有機會跟現代人說故事的平台。




編:「用九柑仔店」受到關注後,柑仔店這個產業有得到政府或民間單位的資助還是協助嗎?
阮:有次我演講後,也有人問我這個問題。但我的想法是,要做任何事情應該是由自己本身做起,而不是要等別人的幫助。對於柑仔店的存續來說,只要你在想要買瓶沙士的時候,選擇去柑仔店而不是便利商店或賣場,對它們的幫助就很大了。也有人曾經問我,是否跟著書裡的方法做就能夠救家中的柑仔店,我也只能很揪心的跟他說,那個都是虛構的情節,我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夠有幫助。

編:您對於國內創作產業的看法是什麼?
阮:我覺得收費(使用者付費)觀念與機制的建立,才能繼續培養創作者,讓創作者可以不斷精進。台灣的市場沒有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創作者本身及代理商,當然政府對於產業的支持與職業培訓的機制也很重要,這對創作產業來說是非常強大的支柱。




是誰切洋蔥・全台巡迴展


誠摯地邀請您, 透過多位藝術家的創作與觀點,
一同感受動人的情感與無限的關愛。

撰文|新光三越內容中心
圖片|新光三越、阮光民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