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不可預期既為我們帶來驚喜,也帶來需要學習的人生課題。或許你曾想像兩人世界的美滿幸福,但結婚後才知道,原來婚姻並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或許你自認能兼顧家庭與事業,但是隨著新生命的到來,才驚覺一切都不如預期,原本的平衡被顛覆了,你在父母、伴侶及職人三個身分裡手忙腳亂。

被故鄉文化滋養的創藝童年
出生於桃園大溪的 曾麗娟老師在傳統家庭中長大,老一輩勤儉知足的生活態度,讓她從小就有收集身邊將被丟棄的媒材來製作生活用品的習慣,也曾透過跟母親學來的縫紉技藝為自己縫製筆袋、洋娃娃等,可說是她縫紉創作最初的起始點。「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隨手可得的媒材,拿一盒餅乾來說,雖然需求只是餅乾,但盒子、包裝紙也會同時出現,所以小時候媽媽常會問我『這個東西還會用到嗎?會的話就留起來』,這也讓我養成保留材料及收納的習慣。」曾麗娟老師舉例解釋。
小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美術館,現在回想起來,故鄉的廟宇就是我的美術館
對於配色與美感的養成, 曾麗娟老師認為故鄉的環境就是最棒的老師。「美感教育如果沒有『感』就無法談『美』,就像如果沒有遇過醜、髒這些經驗,又如何對比出什麼是美或和諧呢?」 在地方文化特色濃厚的大溪有許多廟宇及特色慶典,尤其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的關聖帝君誕辰,熱鬧的場面就像過年一般,是全鎮老少集體慶祝、遶鎮的重大慶典。自小受廟宇文化薰陶的麗娟老師也常在神明回鑾、慶典結束後,跑到大廟裡「欣賞」神明服裝上的刺繡與顏色的選用、搭配,曾麗娟老師笑著說:「這裡就是我的美術館!」
憑著優異的成績與大溪文化所滋養的美感天賦,高中聯考時曾麗娟老師順利進入美術班就讀,看似順遂的人生,卻因為過去沒有術科訓練的底子,畫材與技巧遠不及同學,這讓她感到十分沮喪。當時老師的一句話,讓麗娟老師對於創作的觀念有了劇烈的改變……
憑著優異的成績與大溪文化所滋養的美感天賦,高中聯考時曾麗娟老師順利進入美術班就讀,看似順遂的人生,卻因為過去沒有術科訓練的底子,畫材與技巧遠不及同學,這讓她感到十分沮喪。當時老師的一句話,讓麗娟老師對於創作的觀念有了劇烈的改變……
洞察力所造就的藝術人生
在電影「魯冰花」中,主角古阿明是一名極有天賦的偏鄉小孩,進入美術班就讀時,他極富創意的配色與構圖遭到側目與批評,唯有班導師從畫中看出他具備跳脫傳統框架、賦予作品生命力的潛力。而類似於電影的情節似乎也像曾麗娟老師就讀美術班時的寫照。 「有一次挑選同學在班上示範水彩畫,賴添明老師點名示範的名單中其中一個就是我,當同學們滿臉懷疑地看著我那幅低彩度、滴流地亂七八糟的作品時,賴老師跟同學們說:『彩度低是色彩不斷混合而產生的,調色是因為曾麗娟有自己對色彩的觀察與感受,只可惜她用的不透明水彩限制了彩度的呈現,但是一位畫家對色感的敏銳與創作的能量並不會受限於材料與技巧的貧乏』,這是賴老師當時給我的回饋,也是對我最大的鼓勵,看見自己在藝術創作上的特色與定位,這樣的觀念影響我至今。」曾麗娟老師說起當年,仍舊滿心感激。
農耕學習讓孩子獲得大量的生活經驗,也是我學會轉念思維的啟蒙恩師
婚後的她為了孩子的教養停止了教職,同時也放下了手中的畫筆,成為一位全職媽媽。在這段角色拉扯的過程中,她選擇了階段性將自己奉獻給家庭。初為人母,生活瞬間一片混亂,面對與過去截然不同的生活品質,內心充滿掙扎,但她轉念一想「時間是可以安排的!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辦法照顧好孩子,我得重新找到能一邊帶孩子也能一邊進行的創作,縫紉是很適合的方式,沒有顏料乾掉的問題,隨時能停,隨時能開始,針線間的韻律更像是一種自我療癒」,換個角度思考後,她重拾針線為孩子縫製玩具,卻意外開啟了軟雕塑藝術之路,也找回家庭與創作間的平衡。
「幫女兒做玩具時裁下的邊角料,原本只是習慣性的收納起來,但突然覺得它們很呼應我那時候的生活體驗,雖然零散的時間在別人眼中可能沒什麼用處,但因為經歷過這樣的生活體驗,讓我看到它們的另一種價值。」 曾麗娟老師微笑著說:「莊子裡有句話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其實萬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差別只在於我們怎麼去定義它而已」,從她的眼中,我們看到那股重新燃起的熱情。
重拾創作的 曾麗娟老師從積累出的人生經驗中,得出一個能同時用於創作與教育的思維:「我覺得生命本身就是很難先被預設的有機發展過程,但如果過程中沒有框架,會因為太自由而找不到我核心價值。框架並不是限制自由發展的緊箍咒,而是讓自己更清楚能做和不能做的界線在哪裡,這樣才能在彼此尊重中自由發展,甚至清楚追尋自我該突破的框架為何。」這樣獨樹一格的思維模式,說是取法自然也不為過。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即使重新開始創作, 曾麗娟老師仍將生活重心放在家庭與子女的教育上,曾任教職的她認為,跟傳統知識的聽讀學習相比,親身實作體驗能更快速將知識轉換成為有效的記憶。「當孩子對知識產生興趣的時候,他會主動去摸索、提出想要學習的方向,這樣的誘導式學習會更有效率。所以我覺得與其跟風,更重要的是搞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這項技能,一旦清楚自己學習的目的,進度就會非常的快速。」 曾麗娟老師說。
連地上任人踐踏的小草都如此有韌性,我又有什麼好自哀自憐的呢?
自小受到大自然啟發的 曾麗娟老師,讚嘆那種為求生存不斷尋求發展的生命力,回想起阿嬤與母親一生不斷為家庭奉獻自己的時間與空間,她覺得能夠擁有獨立創作空間的自己非常幸福。曾麗娟老師溫柔地說:「一路走來經歷許多溝通與碰撞,逐漸在多種角色的責任與壓力中找到平衡點,進而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這一切都要感謝家人能夠體諒,更感謝我沒有忘記『成為自己』。」

在多重身分中尋獲自我
因為每天陪孩子說故事,深受故事的啟發,曾麗娟老師的作品常以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為出發點創作,自嘲為「不在框架中」的她喜歡跳脫故事原本的預設而重新思考及演繹,透過視覺的抽象造形,從另一個角度來詮釋故事中順遂與困境間的心境轉折與迷思,希望觀眾在閱讀她的作品時,結合每個人自己的生命經驗,讓雋永的童話為新的時代啟開更多元的意義。
藝術創作不是跟隨流行,因為自己知道該做什麼、該怎麼去做
「許多沒有在地生根的創作者最後被制式的框架、大眾的喜好所綁架,試圖複製所謂成功模式,雖然有機會因為某個議題瞬間迎風而起,但我總覺得那似乎少了真實動人的靈魂?我認為只有踏踏實實在土地上生活過,用心經營每一種身份,深感其中的人文滋味,才會真正創造出屬於自我的藝術創作。」 曾麗娟老師語重心長的接著說:「因為不被世俗的價值所綁架,所以藝術才珍貴。」
憑著對藝術創作的熱情與轉念思維走到今天的曾麗娟老師說:「成功的關鍵不在於你懂多少,而是在於你有沒有辦法讓自己每天持續的學下去、做下去」,對於想要從事藝術創作的青年學子們,她也給予真誠的建議:「跟隨流行與潮流是創作的大忌,應該要先確定自己的定位再思考如何創作,藝術本身就是價值,創作不是為了迎合而存在,需要的是智慧、是單純,於是它讓生活越來越美好,這也是藝術需要存在的理由。也鼓勵大家在藝術創作的歷程中抽空體驗、學習一些新事物,這會讓你的作品更有厚度,就像將原本帶有刺激性的洋蔥,加熱後就會轉化成為香甜。」

What'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