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當有人上門要訂春仔花,我就會纏著媽媽一直問又要給誰請客了。」施麗梅老師一邊回憶一邊笑著說。在台灣傳統習俗中,無論是嫁娶還是過年,只要家中有喜事,女眷們都會佩戴春仔花。春仔花不僅是一朵吉祥花,更是傳遞愛與祝福的信物,從製作、交付到佩戴的過程中,經過的每一雙手都帶著發自內心的祝福與喜悅,這也是春仔花讓人感到溫暖的原因。
意義非凡的媒介
製作春仔花已有四十年以上經驗的施麗梅老師,是國寶級的春仔花技藝老師。從小耳濡目染的她也曾經想要逃避,但春仔花傳遞祝福與喜悅的心意卻從未自她的記憶中消失。「每一朵春仔花都有不同的意涵,透過不同圖案表達祝賀之意。像是新娘的春仔花上會有四顆石榴,代表雙雙對對、多子多孫,而婆婆的春仔花上則會有象徵福祿壽的烏龜與鹿……」施麗梅老師指著春仔花上的圖案細心解釋著。
結婚時從媽媽手中接過春仔花,當時還無法體會媽媽的心情,直到媽媽過世後,看著當年的那朵春仔花,我難過痛哭到無法自已……
施麗梅老師說:「春仔花代表著媽媽對女兒的疼惜、期望,希望女兒嫁過去後能夠有幸福的未來。每一朵春仔花,都有著媽媽的心意和關愛。」施麗梅老師婚後與先生經營照相館,只要有新人來拍攝婚紗照,她就會主動去買春仔花送給新人,將心中誠摯的祝褔透過春仔花傳遞給新人們。直到她發現市面上買不到春仔花了,才警覺到這項傳統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危機。
逐漸消失的溫度
以前的媽媽總是擔心女兒嫁到夫家後,如果生活過得不好該怎麼辦,所以媽媽們教女兒製作春仔花,讓女兒有一技之長,一旦生活困難還可以此為生,所以傳統的春仔花技藝傳女不傳男。這種無法量產的手工技藝,在婚禮西化後日漸失傳,施麗梅老師決定全心投入,讓自己成為傳遞春仔花文化與技藝的種子。
央視邀請我過去授課,為了復興這門技藝願意讓一整村的人來學習,我當時心想「北京能做,台灣為什麼不行?」
重新投入春仔花技藝的施麗梅老師思考著,要如何才能讓春仔花重新被喜愛和重視呢?曾經向日本人學習緞帶花技法的她,嘗試將這兩種技法融合在一起,看看是否能夠撞擊出新的火花。「以前春仔花只在婚喪喜慶的時候佩戴,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喜歡甚至研究、製作春仔花,我決定做些富有童趣又可以不分場合使用的作品,像是蝴蝶、草莓、金魚等,其實都是從基本功延伸出來的變化。」施麗梅老師說著說著,微笑地補充一句「二十個人當中只要有一個有興趣就值得了」。
知福、惜福、享福
施麗梅老師從三十歲開始重新投入春仔花製作,到今年已經四十年了,在四處授課、分享的同時,也不斷嘗試開發新的作品。「要把春仔花做好,除了不停練習以外,沒有其他的捷徑。要熟練到讓線聽你的話而不是你聽線的話,所以每次我遇到瓶頸或沒有想法的時候,我就一直做石榴,因為這是最基本的。」施麗梅老師說。
從理解春仔花真正的意涵、學習製作的技法,到珍惜這份前人智慧的結晶和得來不易的情誼,施麗梅老師更希望透過課程和展覽與更多人分享。「我昨天下課回家,還繼續趕工製作春仔花,就是希望這場展覽能夠有更完美的呈現。」施麗梅老師說。正是這種無私付出的熱情與心意,讓春仔花更加美麗動人。
從理解春仔花真正的意涵、學習製作的技法,到珍惜這份前人智慧的結晶和得來不易的情誼,施麗梅老師更希望透過課程和展覽與更多人分享。「我昨天下課回家,還繼續趕工製作春仔花,就是希望這場展覽能夠有更完美的呈現。」施麗梅老師說。正是這種無私付出的熱情與心意,讓春仔花更加美麗動人。
每一位親朋好友我都希望做一組春仔花送給他們,除了表達我的祝福之意外,也希望他們能夠將春仔花當作傳承情感的信物
透過展演分享文化之美
科技發達的今日,產品製造快速且整齊統一,和以往物資匱乏的時代,人們靠著手邊僅有的材料,以手工精心製作的產品相較,外觀完美的商品反而並不完美。而舊時純手工製作的產品雖然規格尺寸不一,但每一件都蘊含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溫度,這份溫度或許就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禮物。
這次以「嫁娶」為主題的展覽中,不僅可以看到完整的傳統嫁娶隊伍,還能夠看到多種分別代表不同意涵的春仔花,無論是從隊伍及人物角色推敲春仔花的意涵,還是從春仔花上的圖案推敲人物角色,都十分有意思。希望透過這樣富有趣味又喜氣洋洋的策展,讓大家能夠更深入了解台灣在地傳統文化之美。


是誰切洋蔥・全台巡迴展
誠摯地邀請您, 透過多位藝術家的創作與觀點,
一同感受動人的情感與無限的關愛。
撰文|新光三越內容中心
圖片|新光三越、施麗梅 提供
一同感受動人的情感與無限的關愛。
撰文|新光三越內容中心
圖片|新光三越、施麗梅 提供
What'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