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6 兒童美育

讓畫漫畫成為一種職業,聽二位跨界台灣漫畫家聊聊關於台式漫畫的傳說——小莊、葉馨文 專訪


台灣漫畫 小莊 葉馨文 Yashin

說到漫畫,你會想起什麼呢?

說到漫畫,你會想起什麼呢?是學生時期在書桌底下偷偷翻閱互相傳看的月刊號?還是走路五分鐘幾乎每個小巷口都能看見的漫畫租書店?
對漫畫的記憶有很多,最早應該是從國小的時候,因為電視播映的日本動畫才知悉,這世界上用來存放好故事的方式不只一種。在每個方方格格的匡線宇宙之中,都存有其美學與哲學意涵。本篇文章邀請兩位來自台灣的漫畫家,以不同世代背景的角度,分享在走在方格世界的道路上所看見的風景與未來!



會談漫畫家


小莊/莊永新

小莊/莊永新



台灣知名廣告導演,執導作品超過五百部,曾獲時報與亞太廣告獎肯定,斜槓身分是漫畫家,2014年金漫獎青年與年度漫畫大獎雙料得主,多次代表台灣參加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受邀比利時漫畫博物館個展與羅浮宮漫畫計畫,義大利盧卡漫畫節與德國慕尼黑漫畫節等參展藝術家,作品售出法、德、義、西等多國版權。

FB|小莊廣告人手記@SeanChuangComic

Read more


葉馨文 Yashin

葉馨文 Yashin



同時身兼插畫、平面設計、影像美術、視覺藝術、自由創作者,生活取材於台北。原創漫畫多以情感為核心,常觀察生活周遭事物或議題,再轉換編寫,作品有以孤寂為主題的科幻漫畫《藍色潮間帶》、短篇《事前菸》、《路上》。

WEB|www.yashinstudio.com

Read more


Q1:最早接觸的漫畫作品?啟發你畫漫畫的原因是什麼?

小莊:這題這樣問我,好難回答!因為我喜歡的作品實在是太多了,這就像你問我最喜歡的電影一樣,真的太多了。與其說是受漫畫作品啟發,我其實是受電影啟發,在我小的時候是沒有電視的,去電影院看了電影之後想要回味劇情,就趴在地上在計算紙上試著畫出一個個畫面情節,這對我而言就是最早的漫畫創作。

Yashin:大約是國中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少女漫畫,當時的我可能因為年紀的關係,容易被漂亮的圖像給吸引,但在國高中畢業後其實就沒有再繼續接觸漫畫了,是一直到開始接案工作後,我因為插畫的工作需要才再次去接觸漫畫,重新檢視漫畫的定義。

Q2:第一部自己的漫畫創作是什麼,又是在什麼樣的機緣下產生的?

小莊:我的第一部作品是 29 歲出版的《廣告人手記》,與其說是日記,它更像是是一種自由、隨興的手札,是當時對廣告工作的生活記錄、看法、或腦中的任何點子,在一個機緣巧合下,遇見當時《High》的總編輯黃健和,他知道我有在畫畫,翻了一下我的手札就說要等我完成出版,於是就有了這本作品。


《廣告人手記》

《廣告人手記》


那是沒有電腦的年代,台灣對漫畫的認知還停留在日漫的模式,畫漫畫就是要用沾水筆描線,刮網點製造灰階,小莊覺得自己不適合這樣的方式,就拿影印機做試驗,把線條搞粗,或是用水墨繪製灰階等等,亂搞一通,常常換來總編的白眼,另外,手寫字也造成很多麻煩,為了保留書寫的人味,訂正錯字都得重寫,後來2014年的增修版改成左翻,小莊又把整本書的文字重寫過一遍。
.............................................................
1997初版|時報出版 2014增修版|大辣出版

Read more



Yashin:我是因為「新條通樂園─街區藝術季」,才開啟了「事前菸」的作品,當時其實是先接觸了媽媽桑有了資料的搜集,開始創作出故事將在條通工作的人,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工作和情感之間的分界,把這些心境和掙扎用漫畫的方式創作出來。


《事前菸》

《事前菸》


Cigarettes before $ex" Comic

關於台灣酒店文化的非虛構短篇漫畫,內容描述陪侍產業被忽略的勞動權,在物化女性身體工作環境下,生理和心理層面的性暴力氾濫。創作前期做了許多田野調查,訪問台式酒店小姐、性產業工作者、在酒店環境工作者。

收錄於《熱帶季風 Vol. 3》2019初版|慢工出版

Read more


Q3:你是如何看待日本漫畫(Manga)及歐美漫畫(Comic)的不同?

小莊:我最早開始創作的時候,以為漫畫就是長日本漫畫的那個樣子!
跟幾個漫畫社的同學還去買網點來刮,用尺規一條條拉線,結果畫沒兩頁我就沒耐性了,我思緒已經把故事給說完了,但手卻跟不上速度,當時的我就被形式給捆綁住,一度還覺得「天啊!我是不是不適合畫漫畫!」
一直到我念了復興美工之後,去了一些美術書店接觸到了所謂的歐美漫畫,當我看到的時候眼界就直接被拉開了,才發現原來地球的另一端有人是用這樣的方式在畫漫畫,而且行之有年。所以從那之後我就決定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作,而不受限於哪種形式。

Yashin:我應該是到了開始接案工作後,用插畫的風格的形式創作圖像小說,在這個歷程之中回頭去看我所接觸的各類型作品,才比較清楚知道哪些是日本漫畫(Manga),哪一些又是歐美漫畫(Comic)。
我自己一直以來都是用插畫的形式在畫作品,插畫的風格是很細膩的,漫畫比較著重在敘事(Comic)所以我就想建立一套是自己的圖像敘事系統,我也不太確定自己的事哪一種,可能就是屬於比較另類的吧!


圖:《DEEPER BLUE》 AR BOOK|© Yashin

Q4:關於台灣的漫畫市場及未來?

小莊:台灣的漫畫市場啊⋯⋯我想就是沒有市場吧,哈哈哈哈
台灣的閱讀市場就是這麼小,而漫畫又只是書籍出版裡的非常小的一塊,進到討論漫畫領域後,最大宗又是日本漫畫所佔領。當你今天要去書店找一本台灣漫畫創作者的作品,你得先越過各大類型的書架,最後走到一小區漫畫的層架,然後越過航海王跟鬼滅之刃,你可能才會找到薄薄一本的台灣漫畫。

無論讀者還是創作者,他們的年齡會跟著成長,你不可能要已經成長的大人回去一直重看英雄打怪,讀者會有他的閱讀需求,我覺得現在的漫畫閱讀市場也轉換為內容導向了,已經不再局限於創作形式,而是回歸到內容本身。就以漫威來說他們也不再只是漫畫,有了電影跟其他延伸的授權商品。


圖:《天橋上的魔術師》|新經典文化 © 小莊

Yashin:我覺得自己好像是在創作的路途中才發現這個世界,就是當我去完安古蘭國際漫畫節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台灣有人在畫漫畫。
現在文化部有在推動台灣發展漫畫的這一塊產業,我總覺得自己的力量很小,但這樣的資源跟我的創作能力合作起來是可以完成作品的。一旦有人在畫漫畫並出版作品,漫畫的這個市場就有機會發展跟被看到,我想這就是我目前能夠做到的吧!


53屆 電視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開場動畫|© Yashin


期許台灣的圖像創作者
在未來,能夠繪下豐富且多元的作品

與會訪談二位漫畫家的過程中,時不時會想起一部漫畫創作影響自己孩童記憶的過程,學齡過程中的愛、勇氣與希望,轉為成人世界中的社會職業及個型態的意識形態框架,才發現為什麼小時候淪為師長父母喊殺喊打的漫畫圖集其實只是內容的一種載體,它與經典文的書籍、影音視頻相同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唯一能區分高下的永遠要回歸故事本質與其攜帶的價值主張。期許未來的台灣閱讀市場上可以看見更多的圖像創作者,用島民之身繪下:街區歷史、輪迴轉生、新型態人類、怪獸、民俗宗教、登山等,各種內容豐富、表現多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