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影像藝術

從建築細部看見城市的脈絡


SKM PHOTO 吳東興攝影贊助計畫 攝影 徐浩瀚 再現台灣城市

● 2025「吳東興攝影贊助計畫」獲獎人-徐浩瀚「再現台灣城市」拍攝計畫追蹤報導(二)

在浩瀚的鏡頭裡,城市不只是由一棟棟建築組成的集合體,而是一場不斷進行的對話。繼第一階段「視線模糊」的霧裡觀察後,進入第二階段「湊齊碎片」的創作,浩瀚將視角從朦朧的城市輪廓轉向具體而微的建築細節。

被時間遺忘的建築語言

這一次,他以長鏡頭遠景的方式,專注於建築外觀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邊角與紋理。不同的建材、造型與色彩之間,既互相對話也彼此衝突,構成了台灣城市獨有的混雜節奏。

在這個階段,他花了更多時間走入城市,理解建築背後的時代脈絡。以他目前主要拍攝的場域──台中──為例,這座城市的街區中蘊含著不同時期的發展痕跡。許多建築在誕生之初被賦予特定的功能與願景;然而,隨著時間流逝,那些初衷早已淡化,但外觀依舊保留了資訊傳遞與文化背景的印記。浩瀚說:「雖然此計畫的目的非以歷史研究為出發點,但透過我個人的詮釋去呈現這些建築物和城市之間的互動與連結,重新闡述塑造出現今市容脈絡。」


以距離重構台灣建築

浩瀚也提及到,他高中畢業後便隻身前往英國完成大學學業,求學至社會化的成長階段幾乎都在當地度過。這段經歷深刻地影響了他觀看世界的視角,也讓他在回望台灣城市時,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感悟。乍看之下,台灣的城市景觀在建築維護與外觀整理上或許顯得不夠精緻,但若揭開這層表象,便能發現每棟建築都與在地文化與人文脈絡緊密相連,它們共同記錄著台灣獨有的歷史軌跡。

這個階段所拍攝的影像中,浩瀚刻意捕捉建築之間的堆疊與交錯,以營造都市的立體感,而非僅強調單一建築的獨特性。畫面細節中,從希臘柱式、紅磚牆、外露的斜柱結構到玻璃帷幕與淡粉色磁磚,皆隱含著其在台灣歷史脈絡中的符號意義。


在平視中看見城市

當被問到在執行計畫時最大的挑戰,他坦言是「天氣與拍攝時間的掌握」。也因此無法進行多一點實驗性的拍攝。除此之外,浩瀚刻意選擇站在街道平視的角度拍攝,並利用後方建築牆面襯托前方樓頂結構,讓觀者能在日常視線範圍內,看見那些平時必須抬頭仰望的建築細節。「我希望畫面能在不破壞真實的情況下,引導觀眾重新注意那些被忽略的地方。」浩瀚補充道。

拼湊城市的記憶

為了呼應「建築細部為城市發展的縮影」的核心理念,他在構圖中盡量避開與建築本體無關的元素;若實在無法避免,則會透過後製修整,將不必要的干擾移除,只留下建築本身的語言。

在「湊齊碎片」階段,浩瀚不只是拍下建築的表面,更試圖拼湊出城市的記憶。這些被忽略的牆角、屋頂與窗框,或許正是我們重新理解城市最真實的入口。




你也有創作計畫想分享嗎?



【再現台灣城市】述說著台灣建築獨特而鮮明,浩瀚以影像凝視人與空間之間的情感連結,重新詮釋城市記憶與時代精神;更多關於浩瀚【再現台灣城市】計畫的完整作品與創作脈絡,將於「2026 SKM PHOTO攝影藝術博覽會」首度公開展出,敬請密切關注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