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吳東興攝影贊助計畫」獲獎人-徐浩瀚「再現台灣城市」拍攝計畫追蹤報導(一)
建築攝影的起點
致力於成為建築攝影藝術家的徐浩瀚,自大學時期初識攝影以來,在紀實、人像、空間等不同攝影類別中不斷探索,深入研究影像製程與現實場景間的連結。如今,浩瀚更專注於空間攝影,將立體場域中的結構邏輯與光線美學,轉譯為具有閱讀感的平面視覺語言。本次計畫《再現台灣城市》早在五年前浩瀚還在英國念書時就已開始,在不斷的觀察下,讓他不禁思考那些豎立在身邊的建築物們與整座城市的互動? 它們的外觀造型的目的、歷史脈絡的背景和經過時間所累積的文化底蘊為何? 這些建築體又如何影響著我們和城市?
徐浩瀚 Hao-Han Hsu
我的目標是成為建築攝影藝術家。自從大學期間接觸攝影後,不斷的在不同類別的攝影中摸索,並深入研究影像製程的產出物與現實場景之間的交互連結關係。現階段,我以空間攝影為主業,通過攝影表現立體空間的同時,也將設計思維轉化為易於閱讀的平面照片。過去五年來,我積極參與攝影比賽和展覽,不僅在比賽中獲得認可,也累積到了策展經驗,並在攝影表現上有新的見解。希望能透過此贊助計畫,跨越現實的阻礙,呈現出獨特、原創且全新的攝影創作。
Read more
《再現台灣城市》
台灣的城市景觀總是給人一種說不出的熟悉感。鐵皮加蓋、拱門陽台、歐風拼貼的牆面與早期現代主義的殘影,在同一條街上比鄰而居,看似衝突,卻成了我們最日常的風景。《再現台灣城市》攝影計畫便由此出發,嘗試在視覺混雜與時間堆疊之中,捕捉一種只有台灣才有的「城市表情」,也反映出台灣城市獨特的歷史軌跡與生活節奏。

從未真正被遺忘的城市身影
早在五年前開始浩瀚還在英國念書時,這個計劃就已悄然地醞釀中,那時候的他,已開始關注街角那些不被命名、不被紀念的建築——它們站在路旁,無聲地承受時間的消磨,雖不起眼,卻也從未真正被遺忘。直到他再次回到台灣,才發現這些建築已發展成只屬於我們的生活節奏;現代與過去交錯,鐵窗與加蓋、異國柱式與層疊記憶的外牆,交織出了只屬於我們的城市樣貌。

建築細部作為城市縮影
在計畫的第一階段,浩瀚以「建築細部為城市發展的縮影」作為創作核心。透過書籍閱讀與觀察反思,嘗試從自身視角出發,重新詮釋台灣城市中那些真實卻又獨特的建築面貌。他的作品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可見的、具體的城市景象——以鮮明色彩與幾何線條捕捉建築落成之初的簡潔;另一則是潛藏於影像之下的含義,藉由色彩、構圖與後製手法,運用焦點模糊、拼貼等不同後製處理,營造讓人有似曾相識感的城市畫面。
此階段以台中市區作為出發點,浩瀚以手機探索試拍,他心目中最日常的台灣城市,這些場域保留了台灣建築多樣性的樣貌,也成為了他鏡頭下探索與對話的起點。
此階段以台中市區作為出發點,浩瀚以手機探索試拍,他心目中最日常的台灣城市,這些場域保留了台灣建築多樣性的樣貌,也成為了他鏡頭下探索與對話的起點。
在模糊中看見的城市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浩瀚也將如火如荼的進行他的計畫,對他而言作品不應該只是一次性解釋完所有含義,而是讓觀者在與畫面的接觸中逐層推進,在起初看見時被吸引,在凝視中生疑,最終產生對背後空間與歷史的探究欲望,猶如「揭開面紗」的節奏緩緩展開。因此他將創作計畫劃分為三個階段,依序為「視線模糊」、「湊齊碎片」、「新面貌」三種觀看路徑。
此階段稱為「視線模糊」,以刻意模糊的影像手法營造出「霧裡看花」的視覺張力,模糊的不只是建築輪廓,也模糊了人們對城市樣貌的既有認知。當熟悉的建築輪廓被抽離出背景紛擾後,我們才得以重新看見它的形狀與意義。
此階段稱為「視線模糊」,以刻意模糊的影像手法營造出「霧裡看花」的視覺張力,模糊的不只是建築輪廓,也模糊了人們對城市樣貌的既有認知。當熟悉的建築輪廓被抽離出背景紛擾後,我們才得以重新看見它的形狀與意義。
台灣的建築記憶,不被制約的街道表情
台灣作為一個歷史相對年輕的國家,台灣的城市結構深受殖民、遷徙與現代化影響。殖民時期遺留下的建築語言,在城市規劃上留下了各種文化碰撞的痕跡,相較於國際都市嚴謹規劃下的整齊劃一,台灣的建築展現出一種自由且張揚的發展方式。無論是出於滿足人民對空間需求,或是多元文化交融後的產物,都展現出一種獨特而鮮明的城市面貌。也正是這種在混亂中生長出的節奏,那些不被制約的街道表情,都是浩瀚對城市記憶的凝視,也是對建築與人之間關係的反覆追問。
你也有創作計畫想分享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