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也曾在客廳凝視那張用了多年的木桌,桌腳微微鬆動、桌面留下無數刮痕,卻怎麼也捨不得丟。又或者在街角,看見被棄置的木櫃,仍隱約透著昔日的質感。對多數人而言,這些舊木頭意味著「報廢」然而在一些工藝師眼中,它們只是靜靜等待重生的材料。
在台灣,木頭往往承受著潮濕氣候與時間的雙重考驗。有人選擇放棄,但也有人選擇等待,再透過雙手,讓它重獲新生。正因如此,那些不完美的木頭,反而提醒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永續?
於是,有一群木作職人選擇用創意與巧思回應這個提問:與木創造、even、w2 wood work、白堊紀自然材。不論是重新雕琢、翻轉再造,還是以天然塗料守護,他們都讓那些被忽視的木材再次走進生活。它們不只是家具或器物,而是承載時間、環境與記憶的「再生之物」。
在台灣,木頭往往承受著潮濕氣候與時間的雙重考驗。有人選擇放棄,但也有人選擇等待,再透過雙手,讓它重獲新生。正因如此,那些不完美的木頭,反而提醒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永續?
於是,有一群木作職人選擇用創意與巧思回應這個提問:與木創造、even、w2 wood work、白堊紀自然材。不論是重新雕琢、翻轉再造,還是以天然塗料守護,他們都讓那些被忽視的木材再次走進生活。它們不只是家具或器物,而是承載時間、環境與記憶的「再生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