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6 影像藝術

影像與文字的重組,重新擁抱過去的自己


SKM PHOTO 吳東興攝影贊助計畫 攝影 那是Sydney Sie,不是我 謝欣妮

● 2024「吳東興攝影贊助計畫」獲獎人-謝昕妮「那是Sydney Sie,不是我」拍攝計畫追蹤報導(二)

在漫漫的歲月裡,好像突然在某個時刻發覺自己在一夕之間長大了……
直到最後回頭一看,原來在這麼多傷痛面前的是依然是那個勇敢的自己

一段關於昕妮的自我成長旅程

謝昕妮的《那是Syney Si,不是我》創作計畫持續進行中,作品透過鏡頭深入剖析她個人成長背景及家庭的複雜情感。將精神疾病、家庭暴力及女性自我成長等議題,融入在她的影像與文字敘述之中。

從小面對所有對她與之而來的期待,她也不曾讓人失望過,始終是大家優秀的榜樣,學業和競賽成就斐然,更讓她成為同齡人中最耀眼的那位。但在這些功成名就下掩蓋的是她內心情緒的壓抑與痛苦。透過心理學中的「空椅對話」,她開始正視這些情感,進而以此作為攝影集的一部分,讓這些影像與文字的交織,成為她情感療癒的載體。

「那是Sydney Sie,不是我」— Layer 05 媽媽

長⼤後跟媽媽的互動還是持續的有壓⼒,我總是看到她的極度強勢,很難看到「媽媽」的那⼀⾯。幾年前的某個晚上,我們走在街上,遠遠的就看到前⽅有「⼀坨東⻄」,走近後看,是⼀隻出了⾞禍的⿊貓,躺在地上已經沒有呼吸。我下意識的要去移動那隻⿊貓,但媽媽先動作了。
她的動作非常俐落,移到路邊後⼀直跟貓咪說話:「已經沒事了喔」、「可以放⼼得走了」、「下次要⼩⼼⼀點喔。」這些話她⼀定說過了很多遍,也許是對很多動物說過,也許是對⾃⼰說過。
去年搬新家的時候,媽媽來看了我的新家,她⼀如往常的對於我的選擇開始不斷挑剔,疑神疑⿁,我只有⼀樣的無⼒。在結束我送她去捷運站時,她問我:「妳是不是有事情瞞著我?」我皺起眉頭 ,⼼裡想說:「⼜來了。」無⽌盡的猜忌與不安全感,結果媽媽鄒著眉頭笑了笑,說:「妳鄒眉頭好醜喔。」我突然很難過,我覺得,我感受到⼀般⺟女的互動,⼀點點的逗趣,⼀點點的吐糟,突然有種「我有媽媽」的感覺了。

「那是Sydney Sie,不是我」— Layer 0? 阿嬤

阿嬤離開了,我第⼀個跑出來的畫⾯是⼀顆半⽣不熟的蛋。
在我有記憶時,⽗⺟就離婚了,我跟著爸爸,但他時常缺席,從來沒有參加過我的任何家長會或畢業典禮。聯絡簿也都是我⾃⼰簽的。我會模仿爸爸的簽名,⼩時候很得意老師都沒有發現,長⼤後看了以前的筆跡,才知道老師是假裝不知道。

因為⽗親的缺席,我⼩時候總是往外跑,阿嬤給了我充分的犯錯空間,我總是⾃⼰找樂⼦,所以很常發⽣荒唐的事。例如想去阿嬤常帶我去的家樂福,但我沒有錢坐⾞,⼩學的時候我就從汐⽌走到南港(那時候汐⽌還沒有家樂福)⼀路上問著路⼈該怎麼走,回來的時候也⼀樣。那是⼀個夏天的中午,我⼀路走到了晚上才回到家,回到家後,阿嬤也只是笑說,怎麼曬得這麼⿊。我還有過在基隆河,撈了⼀條死⿂,說要給阿嬤回家加菜。還有⼀次,我以為福壽螺的卵是草莓,所以挖了很多福壽羅的卵帶回家。⾄於我到底有沒有吃,這部分我就不提了。

每次放學回家,阿嬤要不是在沙發看電視或睡覺,要不就是在廚房做菜。阿嬤也不准我進廚房。阿嬤說那邊很危險。但只要我隨時肚⼦餓了,阿嬤就⼀定會煎⼀顆半⽣不熟的蛋給我吃。阿嬤有時候也會學習唸⼀些書,阿嬤經歷過⽇治時期,那時候的女性長輩幾乎沒有受教育的機會,阿嬤在晚年時,將這些東⻄⼀點⼀點找回來。阿嬤去了我就讀的國⼩辦的社區⼤學,裡⾯有教阿公阿嬤學注⾳符號。有時候我在學校時間太長,我擔⼼阿嬤想複習,沒有⼈念給她聽。所以我會錄錄⾳帶,把阿嬤的課本都錄過⼀遍給阿嬤聽。阿嬤總是會⽤收⾳機重複的播放我錄給她的⾳檔。


「那是Sydney Sie,不是我」— Layer 0? 狗狗

Mucho 是我的狗狗,2011的6⽉8號來到我⾝邊,當時他兩歲。他來的時候,總是窩在⾓落,不吃飯、不會叫,阿嬤當時還以為他是啞巴。帶去看醫⽣後,醫⽣說狗狗有憂鬱症,耳朵都是蟲,⽪膚也爛掉,後腳有點萎縮,後來才知道,因為他長期被關在籠⼦裡,所以導致後腳萎縮,也可能是因為這樣,他有幽閉恐懼症,完全不敢進房間等等密閉的⼩空間。他剛來的時候,我到哪都帶著他,吃飯、上課、⼯作。
狗狗出現之後,他全⼼全意的愛我,無論我當時是否是「那個我必須成為的⾃⼰」,我沮喪的時候狗狗會安靜的趴在我⾝邊,會有⼀隻⼿⼿碰到我的⼀部分⾝體,確保我的狀態。狗狗後來很健康,會跑會叫,會上下樓梯,就是⼀隻開⼼的狗狗,跟「普通」的狗狗⼀樣。狗狗愛我,我也很愛狗狗。狗狗的離開很突然,我完全措⼿不及,即使已經定期做了很多健康檢查,還是逃不過這⼀切,我告訴⾃⼰,沒辦法,因為他是普通的狗狗嘛,普通的狗狗就是會離開,我該為他的普通感到開⼼。

我現在(應該)已經學會依賴,還有⼀群對我很好,給我很多愛的朋友。我很幸運,我依然走到現在了。


尋找勇氣.療癒與共鳴

昕妮透過這部作品,讓觀者感受到她真實的情感共鳴,並對家庭與自我成長中的困境產生深刻的反思。這不僅是她自己療癒的過程,也希望引發更多人關注女性在家庭、精神健康和自我認知中的複雜處境。期望透過這些視覺故事,觀者能感受到真實的情感共鳴並引發深思。

「如果你感受到焦慮,那是因為你活在未來,如果你感受到憂鬱,那是因為你活在過去。我們活在現在,療癒了⾃⼰,就會有勇氣⾯對⽣活與挑戰。」

個人網站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sydneysie/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ydneysie
.Official Website:https://sydney-sie.com/


【那是Sydney Sie,不是我】透過自身經歷融合女性議題、心理學、哲學,以全新風格呈現一本攝影創作;更多關於昕妮【那是Sydney Sie,不是我】計劃後續追蹤以及完整的作品,都將在「2025 SKM PHOTO攝影藝術博覽會」展出,敬請密切鎖定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官網。





你也有創作計畫想分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