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拆遷到重構,記錄未完的地景 ● 2025「吳東興攝影贊助計畫」獲獎人-林俊耀「絕境航空城 TAKE-OFF」拍攝計畫追蹤報導(二)延續前篇「在拆遷邊界記錄消逝中的地景記憶」,本篇專訪聚焦在林俊耀於第二階段計畫中,如何面對天氣、拆遷與人際連結的挑戰,並在現場之中尋找影像與記憶的平衡。
在《絕境航空城 TAKE-OFF》的第二階段執行過程中,林俊耀面臨的挑戰更加複雜。除了持續追蹤桃園航空城開發區內的地景變化,他也在與時間與氣候賽跑——夏季不穩定的天氣讓拍攝計畫難以預測,每一次外出都必須反覆場勘、等待與重新安排。除了拍攝地景之外,俊耀也花費大量時間與當地施工單位溝通,了解開發進度與封閉區域的動態。同時,隨著拆遷範圍不斷擴大,原本熟悉的居民越來越難尋,能夠被拍攝的肖像人物逐漸減少,使得紀錄的難度倍增。
不只是拍攝,更是持續的對話 面對逐漸消失的社區時,俊耀不僅透過鏡頭紀錄現場,更將大量心力放在「人」的溝通與連結上,讓作品不僅是影像的堆疊,而成為一種與時間共生的見證。他也持續檢視過去拍攝的影像,修整色調、調整節奏,讓作品在情感與氛圍上更趨完整。透過閱讀攝影書籍與研究其他攝影師的創作,他反思如何以更開放的方式呈現土地變遷的時間感,並試圖找到影像中「消逝」與「持續」之間的平衡。
轉向施工現場與交界地景 隨著拍攝的深入,俊耀將鏡頭的焦點從被拆遷的村莊轉向「正在施工中的地景」,以及「被徵收與未徵收之間的交界區」。這些場域呈現出人類開發的真實狀態——碎裂、堆疊、重構,也映照出台灣都市化進程中最真切的現場感。他不再僅僅追尋消逝前的瞬間,而是觀察地景如何在重整與建構中不斷變形。為了呈現不同時間與氣候條件下的樣貌,俊耀在6月至7月間採取「同地點、不同天氣條件」的拍攝策略,試圖以時間為軸線,描繪航空城這片土地開發冗長的過程。
在拍攝與等待之間,記錄土地的進程 六月,俊耀拍攝了大園區的村莊並蒐集相關資料;七月的第一週,他著重拍攝區域開發後的地景變化;第二週則受邀參與「05警戒區」航空城博物館的開幕記者會,結識多位在地居民與陳康國小周邊的拆遷戶;第三週,他前往竹圍漁港與航空相關地景進行拍攝;第四週則進行照片輸出、色調修整與影片拍攝。這一連串行動構成了《絕境航空城 TAKE-OFF》第二階段的具體輪廓,也讓他更深刻地意識到「記錄」不只是捕捉,而是一種與現場共同呼吸的過程。
影像作為持續的思考 《絕境航空城 TAKE-OFF》的延續,不僅關乎地景的消失,更關乎創作者如何在變動的土地上尋找自身的節奏。透過一次次的往返與對話,俊耀的作品逐漸形塑出一種時間性的敘事,記錄的不只是土地的樣貌,而是人如何面對不斷被改寫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