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2 影像藝術

攝影初心者的隱形裝備:從「玩相機」到「思考攝影」——韓筠青 Anna 攝影專欄


SKM PHOTO 韓筠青 攝影

喜愛拍照的人,總會遇到一個向內探詢的關卡:「拍了這麼久,我有進步嗎?」接觸攝影愈久,這個問題愈是頻繁地從心裡冒出。

我常常慶幸,攝影沒有像多益一樣的程度鑑定考,所以喜愛拍照的人總是打從心裡喜歡攝影。反過來思考,由於無從評比,「進步」這檔事,就是我們自己的功課了。

「如何進步?」教學近十年、與近一千名學員交流的歷程中,有兩個族群的人,最常問我這個問題了。第一種是技術、器材玩到頂的人。他們的作品完美表現了相機做為機具的功能,拍攝的內容少了主題的特殊性,也少有獨具風格的代表作。

另一類是將拍照作為生活的一部分,長年下來對重複的風格、構圖,與拍攝內容感到厭倦,覺得自己「拍的都一樣」,並開始好奇攝影是否有隨拍以外的不同面向,這個時候,他們會翻書、逛展覽、聽講座,甚至報名課程。

可無限升級的攝影內功

作品擁有相近技術品質的兩位攝影人,能有條理分析自己(及他人)作品的一位,會立即與對方拉出程度上的距離。這種分析能力,即「影像識讀能力」。

影像識讀能力是攝影人的「隱形裝備」,是一項自己進修就可打破層層天花板的攝影內功,不僅能幫助自己從「take a picture(用相機複印眼前的畫面)」提升到「make an image(製造一幅影像)」,也能漸漸地看懂他人的作品,並且一起探索進步的方向。

這時的攝影,已經超脫技術與生活的表象,成為一個經驗、知識與價值的交流。


攝影可以是「玩相機的遊戲」,更是「帶動思考的活動」

攝影可以是「玩相機的遊戲」,更是「帶動思考的活動」


培養識讀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即是閱讀與以「思考攝影」為主題的書籍,並累積成為個人思考資料庫,未來參與創作型的評圖或討論時,就有自備的搜尋引擎,且知道「輸入什麼關鍵字」。

與攝影有關的理論,最熱門的當屬《論攝影》、《明室》、《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這三本偏向哲學思考,但文字與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有些距離,不適合作為入門的思考書籍。我以自修經驗,精選了三本「思考上的輕裝備」作為起手式,只要花心思與內容對話,就能在攝影觀念上得到不可逆的進步!



BOOK 1


《攝影的異義》

「照片真正的內容是看不見的,因為它源自於一場演出,但不是形式的演出,而是時間的演出。」—— 約翰.柏格(John Berger)



我們總說「這是一張有意義的照片」,然而若只對拍攝者本人有「意義」,那這張照片的討論方式,就有了侷限。約翰.柏格(John Berger,1926-2017)非攝影起家,但他「評論影像」的文字卻深深影響著我們這個世代。《攝影的異義》集結了二十四篇影像散文,帶領讀者從「理解」到「探究」一張照片的意義,因為一張有意思的照片,其實不是相機拍到了什麼,更關乎影像當中「沒有被拍出的話語」。

觀看這本書的同時,也可以藉機整理舊作,並以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單張影像,找出別於以往的「異議」。



BOOK 2


《攝影的本質》



講到思考的第一部,這本由筆者翻譯的書籍,一定要推薦給各位!只要對於拍攝方式、主題、靈感有諸多的迷惘,這本可以直接解惑。作者布魯斯‧巴恩博(Bruce Barnbaum,1943-)為攝影師、作家,也是攝影老師。這本書特別之處,在於作者對於「突破瓶頸」心路歷程的仔細分享。

從拍膩一個名勝,到把名勝拍成自己的風格,作者強調「只要改變觀看的眼神」,就能把無趣的畫面轉為具創造力的影像,而這都是可以經由練習來達成目標。我非常同意作者以及這本書所提出的觀念,因為有趣的畫面不會主動出現在鏡頭前,我們必須成為「發掘有趣事物的攝影人」,就不會被場所給限制。



BOOK 3


《直到長出青苔》

「 我將相機焦點設在比無限大還遠的地方,想要窺視這世界不應存在、比無限還要遙遠好幾倍的場所,卻被模糊給吞噬了。」—— 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



被譽為「觀念攝影第一人」以及「攝影界哲學家」的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1948-),標誌性的黑白攝影作品,成為容納了時間、記憶,以及個人思考的容器。

杉本博司在《海景》攝影書的序言這麼寫道:「我對海的最初記憶,彷彿覺醒般地來到我眼前。我從東海道線火車車窗中望向峭壁下的大海,當時秋高氣爽,天藍色的大海與天空銜接之處,閃耀時彷彿武士刀銳利的刀面。我被這異常熟悉的畫面所吸引,看著的似乎正是大地原始的風景。」

拍攝靈感如此單純與真實,卻發展出了令世界驚艷的系列攝影作品,這讓我在 2011 年看到後產生了心靈的地震,搖晃了我對於攝影的所有認知。《直到長出青苔》為杉本博司創作的故事與思考過程的文字書,由十四篇散文組成,內容為作者創作的動機、生活中看待事物的想法、欣賞藝術的心得等等,非常適合對於「長篇幅攝影作品」創作過程有興趣,或想朝這方向努力的攝影人閱讀。


成為軟硬體兼具的攝影人

影像識讀能力這項「隱形裝備」,無法透過花錢升級,但卻是別人拿不走的寶貴資產。只要有進步的決心,每個往前的動力,都會引領我們至一個新的練功處,即使反覆閱讀同一本書,改變的永遠都是進化後的自己。


▉ 關於 韓筠青 Anna Yun-Ching Han

文學出身的影像創作者,同時以經營者、教育者,英文攝影書籍譯者身份生活於台北。

Anna 於 2011 年取得舊金山藝術大學 MFA 攝影碩士學位,2014 年於台北天母創辦 Onfoto Studio 攝影私塾與藝廊,以新一代教育者之姿開啟了台灣新型態攝影創作思潮,並與工作團隊致力於發掘、培養台灣本土新銳攝影師。

Anna 的攝影作品從情感出發,以 Storytelling(故事敘事法)以及 Self-portrait(自拍)的方式表述,並使用十九世紀古典化學方法(Historical Process)印製與展出。Anna 相信,以自己為本質的創作就像一段未知的旅程,可從中感受到生命的各種啟發與意義。

web|missannahan.net
FB|MissAnnaHan



活動推薦


【攝影講座】作為說故事的人—Anna談「敘事攝影」

【攝影講座】作為說故事的人—Anna談「敘事攝影」


一張照片,可以講述幽微的意識,或表達強烈的情緒,有時候更像是被寄予豐沛情緒的短篇小說,等著觀者湊近閱讀。這場講座將從Onfoto Studio創辦人- 韓筠青 Anna 的創作切入,談談如何從生活、文學與電影汲取養分,置入自己的創作中......》活動詳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