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對於我們來說是個新鮮的名詞,實際上「儀式」早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古人認為儀式是種神祕的轉化過程,只有透過特定的儀式過程才能夠達到心中理想的結果,然而在現代,儀式更貼近心靈上沒有特定流程的正能量,只要我們願意相信、願意從細微的生活習慣中做些改變,就能很明顯的感受到一切正朝向好的結果前進,在步調快速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的確需要這樣的「儀式感」。
專注的與木頭對話,重複幾十年未曾改變,就是在雕刻前最重要的儀式
對於從日治時期創立,至今已傳承三代的傳統工藝名家「陳彫刻處」來說,敬天、尊重自然萬物就是最重要的儀式,這點從二代處長 陳文才老師工作時專注的態度,以及精湛技藝下所製作的作品中可以深刻體驗到。

而台中當地大部分的雕刻需求都來自廟宇,長年以製作日本家用物件為主的「陳彫刻處」也面臨了必須的重大轉變,「客製化的需求包羅萬象,通常只是一張草圖,接下來就要看你有沒有能力將平面立體化,夠不夠資格接下訂單了」二代處長陳文才老師回憶著。 但也因為如此,讓師傅們的技術從一件件的訂單中磨練成長,也伴隨著時代演進見證了台中百花齊放的榮景,而出自「陳彫刻處」的作品更是遍及全省。
在當時,匠人的社會地位非常崇高,尤其當牌匾送到時店家必須準備盛大的儀式來迎接,時至今日,市場上普遍採用機器量產來換取快速與低成本,對於匠人的尊重與作品的重視度也越來越低,如此社會風氣的轉變不但對於木雕產業造成極大衝擊,也讓傳統技藝這樣的無形文化資產面臨失傳,甚至消逝的危機中。
重回手腦並用的美好年代,靜下心來單純的刻刻木材,享受什麼都不想的時光

一雕形、二雕意、三雕韻
「讓參加課程的學員了解彫刻是怎麼一回事、雕刻是種什麼感覺,讓他浸盈在這幾個小時內,盡情的享受這種氛圍及雕刻的過程,學習靜心、沉穩地享受這段時光」這是「陳彫刻處」開設手作體驗課程的主要目的,除了讓學員除了能夠體驗手作樂趣外,更能習得敬天、珍惜萬物的匠人精神。
「因為只能觀賞,雕刻以往給人很重的疏離感,而現在我們透過課程讓雕刻變成看的到、摸的到、玩的到,而且可以自己做出日常生活用品的深度體驗」陳文才老師說。身為第一家以體驗課程來複合式經營的雕刻店,如何透過深入的教導而淺出的讓學員去製作是門很深奧的學問,不僅要思考課程中有哪些步驟,還要考慮是否需要前置作業,這樣才能讓所有的學員在沒有挫折感的情況下,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作品。
如今「陳彫刻處」已經傳承到第三代,陳希彥和惠菁夫婦肩負著為傳統技藝開拓新道路的使命,透過手作課程、講座及專長交換等創意行銷方式,為擁有九十年靈魂的老所在創造各種可能性,也與各種想法、元素共創雕刻的美好,只要初心不變,這場未完的工藝之夢就會繼續朝無限量的未來前行。
》了解更多,請上活動官網查詢。
》了解更多,請上活動官網查詢。
Read more

▍ 2020工藝之夢 x 儀式生活節
What'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