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是現代化的剩餘、排除與廢棄物,而「幽靈的無用廢墟」跟「人活動的經濟都市」恰恰成為了一組鏡像。換言之,廢墟彰顯現代性排除無用建物,更加鞏固有用生活框架的排他機制。
談到廢墟的時候,我們會想到什麼?是發燒友喜歡拍攝的廢墟美學?是當代攝影家拍攝的幽靈感廢墟?還是評論家喜歡引用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歷史天使」或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的「空間詩學」來談廢墟哲學?
頹敗的廢墟到底代表什麼,為什麼廢墟會散發這麼魅惑的力量?在這個凡事講求有用、經濟、效率與充滿活力的現代社會,充斥著各種服務於經濟利益的光鮮亮麗建築。而在都市規劃的有效運用下,往往淘汰許多無用的建築屍體殘骸─廢墟。
廢墟是現代化的剩餘、排除與廢棄物,而「幽靈的無用廢墟」跟「人活動的經濟都市」恰恰成為了一組鏡像。換言之,廢墟彰顯現代性排除無用建物,更加鞏固有用生活框架的排他機制。然而,必須注意的是,今天政府的各種活化機制,也同時把廢墟收編成各種「可重複利用的物」,比方說文創產業進駐或各種藝術與影視取景,都讓「廢墟」再次回到有用的經濟循環機制。
談到廢墟的時候,我們會想到什麼?是發燒友喜歡拍攝的廢墟美學?是當代攝影家拍攝的幽靈感廢墟?還是評論家喜歡引用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歷史天使」或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的「空間詩學」來談廢墟哲學?
頹敗的廢墟到底代表什麼,為什麼廢墟會散發這麼魅惑的力量?在這個凡事講求有用、經濟、效率與充滿活力的現代社會,充斥著各種服務於經濟利益的光鮮亮麗建築。而在都市規劃的有效運用下,往往淘汰許多無用的建築屍體殘骸─廢墟。
廢墟是現代化的剩餘、排除與廢棄物,而「幽靈的無用廢墟」跟「人活動的經濟都市」恰恰成為了一組鏡像。換言之,廢墟彰顯現代性排除無用建物,更加鞏固有用生活框架的排他機制。然而,必須注意的是,今天政府的各種活化機制,也同時把廢墟收編成各種「可重複利用的物」,比方說文創產業進駐或各種藝術與影視取景,都讓「廢墟」再次回到有用的經濟循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