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 評審


 

全會華

出生於馬來西亞。現任Taiwan Art Connection 執行長;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總策劃

> 主要展覽
1983   「心象」攝影個展╱台北美國文化中心
1984   「靜訴」攝影個展╱爵士藝廊
1987   「時間裏的妖精」攝影個展╱爵士藝廊
1988   「石曲」攝影個展╱台北美國文化中心
1990   「走過一個古老文化的哲思」攝影個展╱爵士藝廊
1993   「ZOO─動物園」攝影個展╱恒昶藝廊
1995   「臺灣現代攝影聯展」╱日本沖繩國際攝影研討會/香港藝術中心
1998   「靈欲面具」人體攝影展╱臺北攝影藝廊
2000   「第三屆-臺北國際攝影節」邀請展╱台北 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藝廊
2001   「花魂」攝影個展╱臺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2002   「動物園PARTⅡ」╱臺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2003   「我的SX-70」╱臺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2006   「看見世紀光影」╱中國美術館、上海圖書館
2007   「印象」全會華攝影個展╱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2008   「一個江南夢的開始」全會華攝影個展╱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2010    第十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邀請展╱太原平遼
2011   「彼岸」╱廈門鼓浪嶼攝影畫廊

 

> 主要策展
2006    看見世紀光影 (台灣攝影二十家1928-2006)╱北京,中國美術館、上海,上海圖書館
2007    「美而廉藝廊」攝影家風華再現╱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0   超現攝影╱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臺八縣市藝術家聯展 (台北市部份)╱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
2011   台灣新生代攝影展╱MOCA當代藝術館
2013   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花博爭艷館
2014 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華山1914
2015 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華山1914
2016   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華山1914


 

侯季然

電影導演、作家。政大廣電研究所畢業。作品多關注時代記憶,表現形式抒情並帶有實驗性。

2003年以首部個人影像作品《星塵15749001》獲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之後開始專注電影創作。隔年以短片《我的七四七》及紀錄片《台灣黑電影》入選東京、釜山及鹿特丹等重要國際影展。2010年首部劇情長片《有一天》入選柏林影展青年導演論壇,並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及「最佳原著劇本」。第二部劇情長片《南方小羊牧場》入圍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最佳視覺效果」及亞洲電影大獎,並獲台北電影節「最佳整體技術獎」及蒙特婁奇幻影展「最佳導演」。

近年重回到紀錄片領域,作品《書店裡的影像詩》及《四十年》,在華人地區獲得廣泛迴響。目前正籌備第三部劇情長片。 


 


黃文勇

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所)副教授、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數位典藏驗收委員、中華攝影藝術交流學會常務理事、新濱碼頭藝術學會理事、獨立策展人。

主要研究領域:數位藝術創作、音像設計、當代藝術思潮及視覺文化與批評。近年以「影像」為研究、創作主體,探討影像表現的可能性,尋求新的影像表現語彙。曾舉辦個展十二次、參與國內、外聯展六十餘次。作品極富實驗與創新,曾入圍金馬國際數位短片競賽、釜山國際影展、國際柏林地下短片影展、上海國際影展,受邀平遙、大理、北京、台北國際攝影節、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展出,備受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大理影像博物館永久典藏。


 

黃亞紀

1976年生,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赴美日學習當代藝術與攝影,經歷台北、上海、東京、倫敦等地畫廊工作,長期於藝術雜誌發表當代藝術評論,翻譯荒木經惟、森山大道、中平卓馬、杉本博司知名著作,協助各出版社出版日本攝影與當代藝術相關著作,編輯出版《寫真物語上 日本攝影大師語錄1889-1989》。2014年開設亦安畫廊台北。


 

劉振祥

1963年生於台北,復興商工美術科畢業。1980年代曾於自立報系擔任「台北人」攝影月刊主編、任自立早報攝影中心主任。在自立的7年間,以鏡頭見證解嚴前後的一次次街頭運動,為台灣的民主轉型留下驚人影像。1987年起,開始參與雲門舞集的攝影工作。1993年離開自立,成立工作室,多次參與鍾孟宏導演的電影拍攝。曾獲第33屆吳三連獎藝術獎攝影類。

著有《台灣有影》(2000)、《滿嘴的魚刺》(2008)、《前後—雲門影像敘述攝影專集》(2009)、《家庭相簿》(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