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學習竹編,李榮烈的作品還是做得比別人慢,因為他發現一樣的教材,一樣的主題,每人做出來的作品,總是不太一樣,大小與正斜不一,大家視為自然,但他卻想要搞清楚原因所在;也因為強調思考,他理解得比別人深,讓一樣的編法,有了微妙的變化與差異。而除了靜心思考,李榮烈還有一項秉賦,便是恆心與毅力,但他堅持不論好壞,作品一定要完成,因為有完成作品,才知道結果,才能掌握問題的癥結,做為下次改進的依據。
1964年至1978年間,李榮烈先生受各項計劃與業界邀請,展轉至各地從事不同工作,藉著工作了解木工技術和訂單產品製程,也受外交部外派至馬拉加西共和國,擔任竹工隊技術員。1978年(42歲) 李榮烈先生再度回手工業研究所服務,向陳火慶先生學習漆藝技法與知識,創作上遂逐步嘗試媒合不同材質,在不斷的學習與練習下,終於成就高難度的「籃胎漆器」,也就是在竹編作品表面上以漆器塗裝,此技法成為他作品上一個重要的特色。
自1989年(53歲)起,李榮烈先生的竹藝開始綻放,作品屢屢獲獎,享譽國內,如1989年獲得第12屆全國美展工藝類第一名、1992年連獲兩年「民族工藝獎」編織類佳作,1994年更獲得教育部頒發第10屆「薪傳獎」的肯定,他的工藝成就,在2013年獲得了由文化部頒發的「工藝成就獎」。
李榮烈先生是國內少數跨領域、集竹、木、漆藝於一身的工藝家,他認為:竹編工藝,最關鍵的課題就是必須「動手做」和「從做中學」,在實際操作摸索的過程中,去親身體驗、累積經驗、發現錯誤,乃至開發新的可能。李榮烈先生2001年(65歲)自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退休後至今,仍持續以自身的技藝,服務於社會,目前雖已高齡78歲,仍不辭辛勞到各地授課,在國、內外皆可看到他孜孜不倦傳承工藝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