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灣最快樂的老陶師,非林添福莫屬! 

來到竹南蛇窯的陶友都是阿公ㄚˋ阿公ㄚˋ地叫著。來客通常會被請上陶桌坐上陶椅喝茶茶盤上有兩把壺質地光潔、線條流暢的是添福師的拉坯壺另一把質感如原礦般粗獷是兒子林瑞華的手捏壺一把用來沏茶一把作為茶海使用。阿公樂觀、活潑又幽默任誰都能聊上幾句又有那麼一點人來瘋常被來訪竹南蛇窯的客人團團圍住。

高齡92歲的林添福出生於大正15年(西元1926年)的日治時期歷經兩段截然不同的統治年代光復以後臺灣的政治、社會、經濟、科技、文化變遷劇烈。「陶」是一門很敏感的產業總是緊貼著時代震盪起落。幾十年來老陶師恪守其業不離不棄他的一生就是臺灣生活陶的興衰縮影。 

來自大甲東 

林添福出身於臺中縣外埔鄉大甲東父親和祖父以教書傳道為業這樣的書香世家在鄉下地方倍受敬重。林添福的父親因緣際會買下一座蛇窯交由祖父經營、叔父總管林添福從小出入窯場幫忙囊括曬坯、採土、練土、排窯、投柴、補窯、司火、蓋窯等大大小小的雜役。林添福俐落勤快悟性高連拉坯、擠坯也是看久了自然就會。窯場為了能大量生產製陶的過程被拆成許多步驟陶師和陶工往往只會一項專門。但林添福特殊的成長背景使他從小就瞭解一座窯場所有的運作細節更知道如何以身體力行。林添福師承福州師林景洄學徒一般必經三年四個月方能出師但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中日關係持續緊張當時的臺灣仍在日本統治之下從中國來到臺灣賺錢的唐山陶師深怕中國身分對自己不利接連返回祖國。林添福只跟著林景洄學習一年就得硬著頭皮升任當家陶師那年他才十四歲。

這時期創作的器皿形制傳承自福州式民生用陶的沿革像是缸、缽、狗母鍋、豬油甕等這些由來已久因功能導向而產生的造型是先民的集體智慧也是常民美感的定著透過師徒制代代相傳。

林家的窯場在二戰期間停擺1945年二十歲的林添福收到入伍徵召在基隆港等了幾個月的戰艦被美軍 擊沉隨即日本投降。林添福彷若重生雀躍地回到大甲東。然而光復後「四萬元舊臺幣換一元新臺幣」的經濟政策使林家窮得只剩下一座窯只好將窯場轉售接著祖父驟逝大家庭各謀出路分崩離析。哪裡有工作林添福就往哪裡去。 

流浪陶藝師 

離開大甲東林添福曾到苗栗、新竹、南投、嘉義等地的窯場製陶。此時唐山師傅已經離開臺灣、日本統治也畫下句點製陶技術開始進入本土化時代。

光復以後金屬製品取代大部分民生用陶。流浪的二十年裡林添福參與了公賣局大量訂製酒甕的輝煌年代在不同窯場與不同師承背景的陶師合作。然而,在鶯歌開始引進現代化設備以後灌漿與鏇坯取代傳統生產線裡技術性最高的成型部分陶師的技術瞬間無用武之地。林添福並沒有像多數陶師一樣轉行而是繼續流浪在不同的窯場尋求轉型的出路。

有一次林添福工作的窯廠從鶯歌聘請王漢騰演示模具的製作。林添福只看過僅此一次的示範往後碰到再複雜的造型也有辦法開模。林添福在技術上的升級使自己無可取代更受聘到南部窯場設計原型、開發模具協助不少岌岌可危的窯場轉型。此時的作品以花盆和獅、牛等立體雕塑為主林添福的設計與塑造能力使作品從民生實用陶器跨入工藝美術的創作領域。 

他鄉變故鄉 

1972年林添福落腳竹南創建「恆發陶瓷廠」地點位於竹南、造橋與頭份三座鄉鎮的交界。領著九名師傅與一頭牛牛兒踩土師傅製作土角磚造窯。九天以後一座23公尺長的蛇窯便完工了。正值盆栽造景、蒔花養蘭蔚為流行窯場 主力生產各種景觀花盆以及觀賞用的大型浮雕陶瓶。1970年代塑膠製品全面普及窯場生意一瀉 千里1983年「恆發陶瓷廠」結束花盆的生產並將蛇窯截短剩下17公尺以因應業務量的縮減與產品的改變。1989年蛇窯停火改以瓦斯窯生產。 

1980年代初期飲茶、養壺成為一股休閒的風氣林添福轉而以製壺為生。他的壺總是一出窯門就被搶購一空。許多貼心的設計考量自多年飲茶的經驗不受限大陸壺在流、口、把 三點一直線的檢驗標準而將把手做成方條形端握時容易施力又增加蓋緣的厚度不怕稍微碰撞就缺角壺蓋的牆唇做得又深又直傾注茶水時無落帽之憂最後是加長的壺嘴出水直爽不濺射打旋 合理的結構百看不厭使用起來安心自在愈用愈喜歡。 

陶如其人林添福的壺也洋溢著未泯童心從1992年的迪士尼《阿拉丁》動畫 電影獲得靈感創作了「神燈壺」。也把老時代農人在田裡使用的大龍罐縮成巴掌大小、敦厚可愛的茶壺透過物件傳承了粒粒皆辛苦的鄉土記憶。 

林添福再從茶器延伸到高難度的陶器傢俱。1990年臺灣經濟泡沫化買家們訂了陶桌陶椅之後就不見蹤影從不預收訂金的林添福父子只能無奈地將作品搬進蛇窯那時蛇窯已經停火窯內不是用來堆放作品、雜物,就是在炎炎夏日作為林瑞華午睡的地方。 

 1994年臺灣省陶藝學會舉辦「重燃古窯柴燒活動」,同年「恆發陶瓷廠」更名為「竹南蛇窯」轉型柴燒創作。林瑞華將承襲自林添福的窯爐經驗於1997年 設計「化十窯」自此竹南蛇窯致力於探索柴燒的高溫領域研究高效能的燒窯方法,推廣無煙的環保柴燒。林添福的陶作在質感、造型與內容的表現由早期的釉彩到1997年至今的柴燒落灰美感的變化就是產業的變化更是時代的表徵。 

快樂的老陶師 

憑藉著一顆喜歡作陶的心頂過一波波社會與產業的激烈變遷每度過一次技術轉型創作就雜揉進新的技藝和想法林添福的風格愈益豐富多元。常有陶友前來請益老陶師總是大方地分享經驗。 2002年竹南蛇窯出版《傳統陶技藝教學》一書公開老陶師代表器型的拉坯過程與技術重點整理。今年林添福成為工藝成就獎得主他的成就不只是技藝的保存傳承更包括工藝對社會的正向感染力。 

文/ 吳姿瑩 Wu Tzu-yi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生)
圖/ 竹南蛇窯、吳姿瑩 

參考書目 
 鄧淑慧,《轉動一甲子的臺灣陶 : 林添福陶藝專輯》,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1999。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臺灣 聲:林添福86陶藝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1。

▋臺灣硘聲-2016工藝成就獎得獎者林添福先生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