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在「流」彼岸的「雎鳩」後,我開始仿效「雎鳩」戀上這城市的「流」。

圖 / 吳東興 攝影

「關 關 雎 鳩,在 河 之 洲」

2012年2月我在遊人漫步的城市「流」左岸,遇見在「流」彼岸的「雎鳩」後,開始仿效「雎鳩」戀上這城市的「流」,並透過鏡頭記錄著「流」的故事。

記 錄「流」的故事,就像在繕寫日誌般;「流」她從山澗順勢而下,帶來山林的訊息,孕育著生命,入盆地後她舒緩的低吟,告訴其順流入城的故事,和風拂拂也替她 抹上粼粼波光,晴空萬里時她返景入流,晚霞閃耀時她餘暉映人,連遠道而來的颶風到訪前也為她帶來多變的幻彩,在點點星空與燈火陪伴下,她仍黝黑的襯托那 份點點美感。
透過鏡頭我在這「流」的左岸,用鏡頭記錄著「流」的故事,至今已經過了四個年頭,問我何以能如此專注守候,因為我曾體驗過一張照片所帶來的力量。

記 得在2014年1月接受「商業週刊」的專訪,訪問的內容是要我回憶五十年前,大學時期如何突破戒嚴軍事防線,拍攝台灣北海岸的風景名勝「野柳」;回憶起 來,當初拍攝野柳這件事算是個機緣,應該也算是為了攝影而攝影,當時的我對攝影情有獨鍾,算是瘋狂,常常不睡覺也要拍;利用一個暑假來來回回四十多趟「野 柳」,在當時交通建設沒現今完善時,滿是累人,但基於對攝影的熱愛,並想完整拍下當時最原始風貌及多變野柳地景風光的小小心願,甚至一天往返數趟。
因此在那段時間裡,我體驗了台灣北海岸自然力量及氣象幻變美妙之處,也滿足了我對攝影的熱愛,後來作品有幸發表,發 表後的這批作品所帶來的力量才使得我更為震撼,當年與黃則修老師共同發表展出作品後,經媒體的報導,所造成轟動,讓隔天台灣北海岸「野柳」即湧入二十多輛 遊覽車,上千人前往這個台灣默默無聞小漁村朝聖,也因此造就了現在的「野柳」,改變了一個小村莊的生活型態,讓我相信「一張照片的力量」,那張「女王頭」 照片的力量。

後來從商的我相信,如果一張照片可以改變一個漁村的生活型態,那我所要從事的事業是否也能如那張照片一樣,帶給人們一個向前追求美好生活的喜悅,這個轉變啟發我,要建立一個良善事業基礎,就如攝影般,觀察、守候、等待分享,只為那美好的作品;而我所從事的事業,不也可如攝影般,觀察人們需求,守候眾人期待,等待良好契機,分享那份同仁大家一起努力規劃的成果,那份想帶給人們一個「美麗生活型態」的美好喜悅力量,就如同當年那「一張照片的力量」。

2012年2月我在遊人漫步的城市「流」左岸,遇見在「流」彼岸的「雎鳩」後,開始與「雎鳩」一起戀上「流」,重溫「攝影」這份美好,也將這份「美好」呈現,且分享給大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