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隨著自然光影,在時光的洪流間,捕捉映在淡水河系的水岸城市美景。

圖 / 吳東興 攝影

「淡 水 河」

淡水河、濁水溪與高屏溪並列為台灣三大河川。
淡水河發源自雪霸國家公園的品田山,入大台北盆地後匯流而成,其三大支流分別為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大漢溪與新店溪先在新北市板橋匯流後形成所謂為淡水河,又於關渡納入基隆河後向北流經八里及淡水區後注入臺灣海峽,這也就是所謂的淡水河系,而淡水河系是台灣少數河面寬廣、流速穩定,是條可進行水運的河流。早期淡水河系肩負台北盆地的水運重任及對外通商河口,近代則供給大臺北都會區民生用水、農業灌溉、都市排水及防洪、休憩等功能。
而淡水河系流域近三百年的發展歷史,最為人津津樂道該屬「大稻埕及碼頭」的興衰繁榮故事及重大的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

 

「大 稻 埕 及 碼 頭」

昔日大稻埕的範圍在現今台北市內,從民權西路、台北橋以南、忠孝西路以北、重慶北路以西,西臨淡水河,而「大稻埕碼頭」就是位於西鄰的淡水河畔,也是現今的淡水河5號水門。
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當時艋舺和大稻埕,都是當時北台灣重要的起卸的口岸之一,後來來台經商的英、美等國商人,也開始在口岸附近大稻埕沿岸上設立洋行,並鼓勵北部農民大量種茶,出口至英、美的國家,也促使這裡的經濟開始繁榮;更奠定了「大稻埕區域及碼頭」興盛的基礎。後來隨著台北市都市發展及東移、淡水河的淤積、運輸方式改變,使得後來大稻埕區域及碼頭開始沒落。
而今日的大稻埕及碼頭在台北市政府的規劃下,重現大稻埕歷史街區,將許多充滿人文風情的建築及故事背景一一重述,並在原「大稻埕碼頭」附近規劃藍色公路碼頭,重現昔日風采。

 

「基 隆 河 截 彎 取 直」

 
1960年代前基隆河進入臺北盆地後,曲流發達,因而在內湖、大直地區形成河套,使得河道曲折阻滯水流經常發生水患,於是政府規劃實施「基隆河截彎取直整治計畫工程」,解決水患困擾。
分別在1964年及1991年實施兩次截彎取直工程,主要是將大幅彎曲的河套拉直,同時興建與加高兩岸堤防、新河槽開挖、整理河川地及綠化、低水護岸、興建抽水站等。此外包括中山橋改建、麥帥橋延長與橋樑橋基加固等工程也在範圍之內。
而截彎取直工程完成後,產生了數百公頃河川地,造就大直、內湖的新興工、商業用地和河濱綠帶景觀遊憩區。大佳河濱公園就是基隆河截彎取直後,所產生的一段長約12 公里的河濱綠地。臺北市政府將大佳段的基隆河岸重加闢建成公園,與大直橋以東的迎風河濱公園相互貫串。除了提供臺北地區居民廣大的親水空間,也兼具美化行水區的功能。

也因此淡水河系「大稻埕碼頭」及「大佳、迎風河濱公園」成為大台北居民休憩的空間,每當假日之時便會吸引附近居民、觀光客到此遊憩,並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在河岸上捕捉映在淡水河系的水岸城市美景。

 

資料來源 / 經濟部水利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