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序中  台灣知名平面設計師 

究方社 JOEFANGSTUDIO 創意總監、平面設計師、策展人
設計是活的,活在設計對象的故事裡,有對象,才有呼吸。聆聽永遠走在動手創作之前,讓設計來自腳踏實地的真實記憶、成為一種溫柔提醒,提醒主角別忘記珍惜自己最珍貴的東西。

-
參賽的作品相當多元,可以看到藝術、設計、想法以及很多生活的樣貌。之前就想過,為什麼是五張照片述說故事,但是從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起承轉合的片段,表示參賽者不是只丟出一張運氣很好的畫面,而是經過思考、策劃過的故事。對我而言攝影是最直接的第一印象,不論是直觀的表達或引發人思考,如果讓人因視覺而產生聽覺、味覺甚至產生想像,就是一個美好、強烈的視覺,這也是視覺影像有趣的地方,讓我們不只看得到,還能誘發出其他觀感。

曾經聽過一句話,最好的作品不是將厲害的相機給攝影師,也許是把傻瓜相機給一位詩人,所以真正打動我的作品並不只是畫面上的設計,像參獎的作品,運用現在與過去的對比,它設計的是時間,看到作品並不會有花俏的感覺,卻能勾出內心的感動。

影像後製是一種進化,我們無法抵抗,但我們可以選擇不一定要隨波逐流,可以不做調整或不使用複合媒材來表達自己想法,所以我覺得後製是種選擇,能夠清楚傳達你的想法,就是一個好選擇。


全會華  Taiwan Art Connection執行長 

出生馬來西亞,曾赴日學習攝影,因為熱愛台灣而長期定居台灣。曾擔任臺北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執行長、臺北市立美術館美術教室攝影教師、中華攝影文化協進會理事長、臺北攝影藝廊執行長。現任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總策畫.台藝連結有限公司執行長.藝術家.策展人。

-
參賽者對環境和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相對的題材也越來越多樣化。大量影像創作的時代,可以更細部地紀錄時代的環境、文化,準確地呈現一個時代。現今的攝影理論、作品大多以歐美為主軸,但希望大家能回到亞洲的觀點,對環境、文化、美學有更多琢磨,呈現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色。

用五張照片來表達一個主題,對攝影愛好者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作品中想呈現的主軸是什麼,以及想留給社會又是什麼?雖然困難度較高,但呈現出來的故事,相對的傳染力就很強,一套好的攝影作品,背後想傳達的意義是很重要的,希望這樣的比賽模式能繼續進步並延續下去。

數位時代,傳統底片及沖洗技術已很少見,所以當你在拍攝時,要盡可能發揮數位的特性,將當代的東西加入自己的創作中,才能找出好的表現模式。要隨著時代進步,不是一定要用底片才算是攝影作品。


 

阮義忠   台灣知名人文攝影師 

四十多年來先後出版《人與土地》等十多本攝影集,並在世界多國個展,作品為法國巴黎現代美術館、尼普斯攝影博物館,水之堡攝影藝廊,英國維多利亞及亞伯特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台灣美術館、台北美術館典藏。

-
五張照片就是在述說故事,不能只有單張作品厲害,必須考慮故事的開頭、發展、結尾安排起承轉合,攝影師必須深入觀察,才能掌握說故事的技巧。這次看到報導、寫實、藝術也有詩意呈現內心思維的作品,其中黑白照片更容易吸引我的注意力,黑白照片是種對內心的探索及對寧靜的渴望。現代社會速度太快,拿起相機就像在尋找一種安定的感覺,所以我覺得創作也是一種修行。

傳統相機需耗費底片,拍攝時會認真挑選角度,在最棒的瞬間才按下快門,但現在手機讓每個人隨時都能拍照了,技術進步太迅速,似乎也使人們的創作心態鬆懈了,希望真正喜愛攝影的創作者,能找回嚴謹的創作態度。

攝影的本質是記錄下真實的感動瞬間,影像後製能將原來想傳達的訊息更強烈地呈現,為了輔助「真」而存在。不論如何創作,都不能抹煞鏡頭前人事物原有的意義。


林炳存  台灣知名時尚攝影師 

從事視覺創作30多年,犀利的眼光與獨特的美感,使其作品多能兼顧藝術與商業,每每在時尚唯美的畫面中,賦予強烈深沉的人文意味。日韓與中港臺等地的亞洲級巨星經常指名掌鏡,橫跨商業行銷、流行娛樂、文化創意等不同領域的產業,為台灣當代最富影響力的廣告、音樂MV及平面視覺的導演與攝影師。

-
姐姐在小時候送了我第一部相機後,從此我跟攝影就再也分不開了,拍照就像是寫日記一樣,每過一段時間就可以拿出來瀏覽,對我來說是很棒一件事。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比賽,參賽者能夠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表現他們的作品,這次就看見很多不同系列的作品,包含家庭親情、社會關懷及近年來討論度極高的科技、環保等議題,從中可以感受到許多的正能量,讓我感觸非常深。在資訊非常發達的時代裡面,每天有大量的照片出現,反而對我們創作者是一件好事,我們可以更細心地去創作更好的作品。


黃建亮  台灣知名紀錄片導演 

1962年生於台灣台北市,美國約視覺藝術學院攝影美術碩士,南伊利諾大學攝影與電影學士。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影像組總監、亮相館影像文化影像總監,致力影像創作與影像教育30年。

-
攝影是讓我釐清看見的事,思考文化認同、身分認同的工具,我的創作都在思考台灣文化是什麼,或到底有沒有台灣文化,尋找這個答案就是我創作最大的原動力。我也對台灣攝影人才有一定程度的信心,不論社會如何變遷,他們還是能透過很多不同的創意來表達自己。

很多攝影比賽是以單張作品來評選,有運氣成分在內,不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攝影功力,但五張作品這數字很巧妙,可以有點運氣,但也必須有點功力。評選時很可惜很多精彩作品沒有入選,當然沒有獲選不代表作品不夠好,而是這樣的評審組合沒有拿到很多票而已,希望這些創作者繼續拍攝他們想拍的景象。

當我們不再使用底片拍照,就已經很難跟影像後製脫離關係,例如你今天以RAW檔案來拍照,光是解檔就算是一種後製,並且若是不當使用,後製也會是讓你被扣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