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ning Works
得獎作品

擁抱自己|童立
資訊時代下四面八方的訊息都在給出什麼是「最好」的標籤,不符合這些標籤的人們就是社會的棄子。但回歸到自身其實不需要太過關注外在的標準,重要的其實是真實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面對自己、正視自己最後才能擁抱自己,才能去熱愛生活。

彳居亍夢|方好慧
伸出頭,傾聽大海的呢喃,是一片翻騰凝寂。躺在咫尺船塢,斗室架棚是我最溫馨的家。條凳上夢着旖旎!每天的每天,聆聽大海呼喚,數盡千帆無數。彳腳亍翔,用黝黑雙腳,悠遊追尋,編織未來迷夢!

城睡花園|張育誠
夜裡,城市靜靜地睡了。有別於白畫的光影交織、人群活動,夜間的花園並沒太多戲碼。每晚就像不停輪播的默片,沒有劇本、演員、套路。
僅有一致的燈光、蓊鬱的草木、灰冷的座椅以及散發詭誦的濃蔭。而此刻未眠的靈魂,正獨享著整晚的孤寂。

望想|李坤育
台灣民間大多相信鑽過神明的輪底,就能獲得神明的庇佑,解除各種身體疾病、改變運勢不順、心中期盼願望達成與趨吉避凶等等,盼望並期待能因鑽輪腳而獲得正向能量進而獲取心靈慰藉。
作品「望.想」拍攝手法以紀實性攝影捕捉雲林及新竹地區信仰民眾們當時鑽轎底的信仰行為,雖說民眾心中有相當多的願望想透過神祉的方式達成,但實際卻只是內心另一種「妄想」心態下,追求心靈寄託與精神寄託的抒發方式。

美果|高政全
藉由仙草與地瓜靜物擺拍,寓意客家母親與閩南父親的愛情故事,相遇、結婚、生子、抱孫,結髮45年苦盡甘來。作品加入冰塊做為介質,探究更深層意涵,冰融化如同時間催化,為生命帶來可貴驗證。

共存X對立|吳靜唯
土地正義是要當地民眾將主觀地方認同放置最優先的地位,讓民眾充分獲得資訊,並充分參與,在多元討論衝突中

女高中生|曾敏涵
這是我高三那一年每天的穿著,那時的我覺得這一身衣服穿在我身上好重,而離畢業越近時又覺得好輕

全家福|林毓如
珍貴的回憶,擁有最深情的意義;是記憶的連結,更是愛的傳承。面對生命的逝去,帶來的是無盡的悲慟,當時間沉澱了所有的悲傷,我們所保留的,將會是對逝親無限的思念與祝福

另一類的視野|蔡美足
攝影是個自由主義的產物,日常生活逛市場時看到的蔬果,腦海裡總是浮現種種不一樣的“視”界,它們都是我的創作靈感。我以編導式攝影來表現真實的世界濃縮版,每張影像都一次完成畫面,又是一種充滿故事性的新紀實所法,將每張畫面帶入親臨現場之情境。

紅與大花|李昱賢
頻繁走入熟悉的傳統市場中,我企圖從擁擠和雜亂中尋找一絲亮點,穿著、擺設、物品等,藉由這些日常光景和人,呈現出台灣特別的高濃度、豔麗色彩質地。

記憶中的爸爸|葉書羽
描述現代許多家庭發生的問題,爸爸藉口忙於工作,卻從來不參與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也漸漸習慣了爸爸的不存在。媽媽則是漸漸地代替了爸爸的角色。

記憶永凍層|吳以平
時間似白駒過隙,能留住的東西太少,不經意之間,就已是過往雲煙。隨父母親寺廟上香、出遊,在庭院門前玩耍…,都是記憶中永難磨滅的畫面。那一張張泛黃的照片訴說著兒時的回憶,那一樣樣小物件是父母留下的溫暖,混合交織在腦海裡,也永遠凍結在記憶中。

當世界只剩下白|楊泓彬
如果有一天,整個世界只剩下白,那會是什麼樣子?

My Father|余達明
父親剛過80歲生日時,我為他拍攝了這一組照片。父親樸實認真,一生為家人犧牲奉獻。我喜歡觀察他和孫兒玩耍時滿佈皺紋的臉上流露出的真摯喜悅,凝視歲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

記憶中的爸爸|葉書羽
描述現代許多家庭發生的問題,爸爸藉口忙於工作,卻從來不參與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也漸漸習慣了爸爸的不存在。媽媽則是漸漸地代替了爸爸的角色。而這五張照片是用孩子(我)的視角觀看對爸爸的回憶。

誰在皮夾裡|劉柏成
錢包與裡面的照片是社會互動過程的一部分,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行動支付逐漸取代錢包的功能,影像也可即時在手機上瀏覽。錢包裡放著照片的人越來越少了,我好奇錢包中珍藏的相片與受訪者有何種情感連結,錢包對他們而言是否逐漸失去其功能,而未在錢包中存放相片的人,是否在手機裡存有所愛之人的相片,又和實體相片有何種差異。

儀式觀|林清湶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它讓我們對在意的事情心懷敬畏,讓我們對生活更加銘記和珍惜。」

一場人體實驗|蕭希如
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當懷孕的無助及憂鬱症同時期侵襲了我。在無法服用適合的藥量下,我走了這段痛苦的孕期。這段迷幻而慘忍的過程,我將之稱為屬於我個人的一場人體實驗。這幾個畫面重複的在腦海中流動,極度不安。想說的很簡單「我懂了也感同身受了。」每張畫面就是我每個階段的痛苦凝結,痛到瀕臨死亡卻沒留一滴血。

面膜|龍玉蘭
大面膜,保濕舒服一貼有感,平價好用CP值超高!使用時機長,男女老少皆愛用。夏天來了,大街小巷充滿了生機,熱鬧與炎熱接踵而來,避免香汗淋漓又增添朦朧美,真是一大利器。

意有所指-攝影中的社會現象學|倪國欽
奧地利哲學家Alfred Schutz提出的社會現象學認為,由於生活經驗不同及時空不斷動態推進的缘故,使得個體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詮釋,就像訓詁學對於古典詩詞、聽眾對於流行音樂歌詞的解讀並非如出一轍一樣,我試圖利用單一住院事件與動物受禁錮及加工的影像並列對比,讓作品與觀者的內在經驗對話,描繪出作品對於每個人的特殊意義與觀感。

後疫情自由行|呂憲明
因為疫情宅在家裡的人們,透過視訊穿梭遨遊於世界各地,有一天我打開youtube,就跳出walking around相關字眼,我點進去看,發現世界各地都是這種影片,全程走路,沒有對白、配音或介紹,只是單純散步而已。

或許我鋪平了牆角|李羿璋
有時人在認知一個空間時,會用視覺上的陰影判斷它的形體,但我認為更多時候,大家是依經驗的延伸去想像及定義一個形體和空間。(因為看到周遭都是牆壁,那不用多想,它們的交集就是牆角)我嘗試截掉大家腦中的經驗延伸,逼迫大家去正視「牆角」,讓他存在,不再是牆面的依附物,重新探討人定義空間的存在關係與延伸可能性。我拍攝自家六組牆角,擷取並重組,重新探討三维空間在視覺上與自身的存在關係,同時以另種方式組合出我家。

那個他與想像的他渡海|林厚成
這件作品的啟發是源於上世紀七零年代的真實故事,事件是來自香港『棚仔』的抗爭運動發起人之一何應的親身經歷。少年時期與朋友一行七人從廣東偷渡大逃亡到香港,途中經歷同伴體力不支死亡,最後幸運靠著啃食一座小沙洲島上的樹葉而存活下來的香港夢。對比當下,我不確定是現實還是在夢裡,在沙洲反覆按著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