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時代
鏡頭中的藝術爆發力
在繪畫藝術的世界中,絕大部分藝術家經由手持的畫筆透過不同的媒材展現出繪畫藝術的旺盛生命力。1827年,法國發明家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拍下史上第一張照片,當時作品曝光竟要超過八小時才能完成。1839年,法國畫家達蓋爾 (Louis J M Daguerre)發明的銀版攝影法誕生。1886年,英國人彼得亨利.艾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發表了一篇名為「攝影:一種繪畫藝術(Photo:A Pictorial Art)」的論文,因而催生了「畫意攝影主義(Pictorialism)」,至此也開始了攝影藝術的討論行為,而在長達將近快兩百年演進,從膠卷、相機、膠片、相紙、顯示器、攝像機、錄像機、輸出機、數位相機、影像處理軟體......等,不勝枚舉的快速演化,讓攝影藝術日新月異,也因此人們開始對此門藝術有了眾多不停的論述、見解及派門。但唯一不變的是絕大多數的攝影影像藝術需要靠攝像鏡頭才得以成就攝影師的獨到藝術創作;鏡頭可以說是攝影藝術家盡情揮灑的那隻畫筆,至於藝術家透過鏡頭後選擇哪種媒材展現創作者自我攝影藝術風格,而被群眾接納、擁戴,端看藝術家個人,也因此透過鏡頭所詮釋的攝影創作作品,未來是否可以成為可以跟繪畫相抗衡的藝術呢?這個部分至今應該沒有答案,唯一可以確認的是人類在科技的演化過程中,攝影這門科學卻是比繪畫藝術更具多元科技表現素材。